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最早提出了人类的“心理防御机制”概念。十六种心理防御机制中,“隔离”就是其中之一。
什么是心理学上的“隔离”?
朋友的朋友是位交警,我们闲聊时,听他讲述了很多年前他刚当交警时的一个职业经历。
那时候他刚二十岁,经过一段时间的入职培训后,分到交警大队事故科。一天早晨,他刚在单位食堂坐下准备吃早饭,科长匆匆进来。看到食堂里就他在,科长犹豫了一下。
“今天是不是你值班?”科长问他。
“不是。”他敏感地意识到有任务。作为一个新人,他表现得十分积极,立刻站起来问科长,“有案子?我可以去。”
科长打量了他一下。也许看出了他的热情,也许实在找不到更合适的人。
“跟我出个现场。”科长简单地说。
他立刻放下还没动的早餐,跟着科长离开食堂,前往事故现场。半路上,科长给他提前敲了警钟,暗示他要有心理准备,现场状况比较“难看”。
他挺着胸脯表示自己不怕。虽然还没处理过重大事故,但入职前的强化培训里学习过。
很快到了现场。事故发生在他们管辖的一个复杂路段。有高速入口,有立交桥,多股道路交织,又在郊区,车流量大,车速高。夜里,一个路边的流浪汉不知被哪辆车撞倒,之后在黑暗中遭来往车辆反复碾压,天亮后才被人发现报警。
他们亲眼看见现场后,科长先扭头看了他一眼。
“你行吗?”科长问他。
“行。”他回答,语气和表情一样平静。
说实话,现场状况远比他之前想象的更“难看”。
当年没有如今丰富的监控设备,追查肇事车辆已无可能。
接下来他们将按事故处理流程,转移尸体,清理现场。
“你行吗?”科长再次问他。
他看着眼前的事故痕迹,专心琢磨该如何完成任务,同时尽可能保留逝者的尊严。
用了很长时间,他们终于完成了道路清理,处理了相关文书。回到大队,已经是午饭时间。他和科长一起去食堂吃饭。那天中午两个菜,其中一个是麻婆豆腐。
听他讲述到这儿,我直接问他是不是吐了。
“吐了。”他坦白地回答,“整整吐了三天。”
“科长没笑话你吧?”我又问。
“科长说他以为我在现场就会吐,没想到一直坚持到吃饭的时候。”他说,“我自己倒有点儿奇怪,之前我很平静的,为什么看见麻婆豆腐就撑不住了。”
如果他了解心理学中的“隔离”概念,可能就不会对自己感到奇怪了。
人们把部分的事实从意识境界中加以隔离,不让自己意识到,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也许正是这种心理防御机制,使年轻的交警看似平静地熬过了难关。
但这并不是“隔离”的全部。
这位交警朋友当时虽然年轻,但他性格沉稳、意志坚定,那一次“隔离”带给他的或者是保护而非伤害。
类似的事情如果发生在一个孩子身上呢?
一名女大学生在网上匿名讲述自己的“隔离”故事。
小时候她长年目睹父亲对母亲家暴,年幼的她无力阻止,却学会了“自我隔离”,使自己的情感和观念分开,以免陷入持续不断的痛苦之中。
当她长大了,发现自己成了一个没有感觉的人。别人眼中的悲和喜,她只能从理论上了解,却无法实际感知。不会哭也不想笑,没有想爱的人,对于想爱她的人也只有冷漠。
因为“隔离”,她使自己从那样的原生家庭活了下来;又因为“隔离”,她失去了继续活下去的愿望和兴趣。
直到有一天,偶然间,她对一位陌生的老人平静地讲述了那些儿时经历。
“你父母伤害了你。”老人不客气地说,“不管是你父亲还是你母亲。”
“我知道……”她随口回答。
“不,你以为你知道,但你其实并不知道,”老人坚持说,“那是他们的错,你有权感到痛苦,不必因为自己的痛苦而羞耻。”
在那一刻,她的眼泪奔涌而出。
关于作者
冯华 青年作家、影视编剧。擅写推理小说,作品横跨小说、电影、电视等多个领域。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江苏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
(原创专栏,请勿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