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牛头条|把经典语文课本拍成视频,小时候背过的《与妻书》《琵琶行》“活”了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24 21:26:00
《与妻书》《琵琶行》……这些让你意难平的语文课文,在他们的创作下成了一个个生动有力量的视频,荡气回肠。专业的影片级手法,仿佛一个影视公司剧组的“大制作”。然而,当记者在浙江海宁面对面采访到主创团队时,才了解到,这些制作精良的大片竟由一个业余“小团队”独立完成。他们的抖音账号名叫郝家豁,是“好家伙”的谐音,团队最初的成员只有4人,大家边学边拍,带网友回到了昔日读书的年代。导演兼编剧张帅鹏说:“课文很薄,装不下历史人物的伟大,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那些感人肺腑的故事更鲜活地被大家记住。”
补全课文的“空白”
让历史“活”了起来
“吾此生不负天下人,唯负卿卿一人。”在高中的语文课本上,有一封感人肺腑的《与妻书》,这是清朝末年黄花岗起义时牺牲的烈士林觉民,在起义三天前给妻子陈意映写下的诀别信,信中他带着必死的决心,留给妻子殷殷嘱托,声声泣血,为国为家的大义让人动容。
《与妻书》剧照
“在课本上,这只是一封信,故事的历史背景和前因后果需要语文老师来补充。于是我选了这个故事,将留白之处创作成了剧本,让团队演绎与制作出来。”这期视频,以黄花岗起义失败后,林觉民在狱中被拷打的场景作为开场,再用倒叙的形式描述出他与妻子的相遇相知。着重拍摄起义前夕,林觉民独自一人痛苦书写诀别信的画面……多重视角转换加上演员的传神演绎,让不少粉丝潸然泪下,有网友留言:“看过《与妻书》的真迹,字写得越来越小,因为写到后面才发现自己原来还有那么多话要和妻子讲,是写不完的……”
导演张帅鹏和摄像唐得凯
一期视频看下来,这篇曾经的语文课文在脑海里立马“活”了起来,久久不能忘怀。“郝家豁”团队用这样的形式,拍了《祝福》《陈情表》《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等,效果非常好。几乎每个视频都有数十万的点赞,最高的阅读达一亿,几个月内在抖音平台的粉丝涨到近400万。
“郝家豁”账号上线了不少视频
是怎么想到这个创意的?张帅鹏说:“最初是因为看了央视播出的《典籍里的中国》,小时候学的晦涩难懂的诗词一下子就记住了。我是钢铁直男,但每一期都看哭了。于是我开始思考,能不能自己做这样的内容。”
四个创业小伙伴
喊出最热血的口号
有了这个想法后,团队4人振臂一挥,喊出了当时最热血的口号:“我们要把语文课文还原出来!”抱着说干就干的热情,他们拍出了第一期视频《孔乙己》。张帅鹏告诉记者,实际上,团队都是门外汉,“我们是一所家电公司的员工,我之前做过电话销售,摄像兄弟是刚毕业一年的大学生……拍完第一条视频后,我们险些放弃。因为没经验,不知道拍一期剧情类视频成本那么高,拍完经费快烧干了!”
《木兰辞》拍摄花絮
张帅鹏坦言,当时的设备、服化道都是难题,好在视频整体数据不错,大家就咬咬牙拍了第二条《丰碑》。这篇课文讲述的是红军过雪山时一位军需署长把自己的棉衣交给了其他战士后自己牺牲的故事。“发完视频,我们收到了很多家长、老师的评论。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位老师告诉我,班上一个很调皮的孩子,看这期视频感动落泪,下课后和老师说红军爷爷真不容易,要好好学习!看到这条评论,我仿佛看到了坐在电视机前为《典籍里的中国》泪流满面的自己,这一刻,我好像找到了做这个帐号的意义。”
考虑到视频会给孩子们观看,团队开始越来越在意细节,“我们会为了一个唐朝的耳钉,花大量的时间去找符合时代背景的挂饰。如果实在找不到,就研究如何用手工做出来!”张帅鹏说,“我们还对课文进行了延伸,比如最近拍的《狼牙山五壮士》,课文中只有五壮士在狼牙山阻击日军最后英勇跳崖的过程,但我们把当年整个战况、他们肩负的责任、为什么要坚守在这里,全部拍出来了。为了还原战地壕沟,我们还专门找了三四辆挖掘机,挖出了实景效果。”
团队摄像师唐得凯告诉记者,最开始的片子都是他一个人拍摄,因为只有一个机位,很多片段需要反复拍好几遍才能拍出不同镜头,“开始几期是最辛苦的,我也是一边学一边在创作。剧情类拍摄对我大学学习的专业来说,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相当于接触了全新的课程。为了提高拍摄质量,我经常拉片,研究知名电影电视剧里转场的效果,然后运用到实际拍摄中,提高画面的质感。”最开始团队只有4人,摄像只有他一人,还需身兼多职。到后面账号粉丝多了,有一些经费后,团队发展到了13人,摄像也从原本的“单打独斗”变成了“三足鼎立”,让唐得凯看到了把视频玩出更多花样的可能。
团队在拍摄
从幕后到台前
非专业演员也能“七十二变”
记者了解到,“郝家豁”团队非常年轻,除了两名90后外,都是00后。因为优质的内容,他们参与到抖音青年创作者成长计划中。平台鼓励青年人创作与表达,让抖音精选创作者成为更多青年人的职业选择之一。预计到2026年底,“青创计划”将覆盖50万位青年作者,打造100位标杆作者。
“郝家豁”团队的主演张志远也来到了现场,他是《与妻书》中的林觉民,也是《琵琶行》中的白居易……在此之前,很多网友都和记者一样,以为他是一名专业演员,常常在不同剧本里上演“七十二变”,从十几岁的小同志,演到胡须泛白的老爷爷。但张志远告诉记者,他之前是一名编导,大学时辅修过戏剧影视文学,接触过舞台剧的创作,这次从幕后走到台前,也是一次新的挑战,“每次化身小时候课本里的角色,都有一种很强的新鲜感。为了更好地理解他们,前期我都要做非常多的功课,了解历史,然后把自己调整到恰当的情绪里去演绎。”比如演林觉民,要演出他眼神里的坚毅;演《琵琶行》,要演出白居易文人的风雅与失意;演《金色的鱼钩》中的小梁,要和“老班长”的演员配合恰当,情绪饱满,这些都需要反复琢磨。被网友夸演技好,张志远谦虚地说:“还在不断努力中,进步的空间还很大,未来还想呈现更好的状态。”
主演张志远接受采访
张帅鹏说,团队主演是固定的几人,其他演员会根据剧本需要招募合适的临时出演,因此视频中也会有一些新面孔。他们此前在西安工作,为了拍摄,经常出差寻找合适的场景。《金色的鱼钩》是在横店拍的,赶上横店的梅雨季,“下了七天大暴雨,我们在泥潭旁搭了个简易的棚子,狂风暴雨时,我们在棚子里等着,稍停一会儿,就马上出去拍,当时泥潭的水基本淹没到大腿,我拿着监视器蹲在泥坑里时,后面还有蛇游过来!”而《狼牙山五壮士》的拍摄地点在山东临沂,因为有战争爆破戏,怕影响附近的居民,还特地找了很偏僻的地方拍摄。
为了拍大场面,邀请了不少群演
虽然困难重重,但每每看到成片时,大家都感到欣慰。张帅鹏说,他一直记得一位网友的留言:“一篇课文很薄,装不下他们的伟大”。他希望团队一直拍下去,用立体与鲜活的方式,让这些或厚重、或感人、或传奇的故事,被更多人看到。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冰晶
剪辑 马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