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紫牛头条

【紫牛头条】云南边疆学子圆梦北大,国境线上的女孩收到3000公里外的录取通知书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8-08 21:02:00


近日,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南伞镇红岩村刺树丫口自然村的匡代兰,收到了来自3000公里外的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她所在的村子距离中缅边境线仅50米,有着“百里边关第一哨”之称。

自小在边境长大的匡代兰,一直将北京作为向往之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她作文中常出现的句子,也是支撑她一路坚持求学的座右铭。为探寻这位边疆学子的成长轨迹,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联系到了匡代兰,听她讲述了自己求学途中的难忘点滴。

匡代兰收到录取通知书

大山里的童年记忆

专属山坳里的岁月与边关的印记

“小时候家里穷,从没去过镇上的游乐场,平常就在家周边的山上玩。”匡代兰的童年记忆,与“百里边关第一哨”所在的山区紧密相连。她出生的村庄地处边境,小时候全家住在山里,比较闭塞、条件不好,但艰苦环境中,总有温暖片段闪闪发光。

匡代兰最难忘的是老家宽敞的院子,她告诉记者:“晚上月光特别亮,把院子照得清清楚楚,家里人就在院子中间生火,围在一起跳我们这边特有的舞蹈。”这种被她描述为像“广场舞”的集体活动,是当地独有的印记,“大家围在一起蹦蹦跳跳,特别温馨。”这抹月光下的热闹,成了她童年最鲜活的底色。

匡代兰

匡代兰还有一个姐姐,现在就读于云南农业大学。成长过程中,匡代兰跟着家人逐渐向城镇迁移,她的父母把家从刺树丫口村的山头搬迁到了山脚。搬家后,父亲匡建国在附近打零工,做一些手艺活;母亲周春美到集市上卖菜,维持家庭开销,供养姐妹两个上学。

如今她住在镇子周边,但也能望见边境的一些标志性景象——之前筑的铁丝网上面有灯,晚上从家里或学校都能看到,形状像长城一样蜿蜒。这种视觉联结,让她始终感知着自己与“边关”的特殊联系。这种肉眼可见的边境标识,让她从小对“守护”有了不一样的认知。长大后,这种认知变得具体。成长过程中,家乡的人和事也悄悄塑造着她的价值观。匡代兰提到一位令人敬佩的守边叔叔:“他巡逻时不小心踩到地雷,被炸断了腿。当时好像是遇到危险,他第一时间冲到前面保护别人。”这个故事在她心中种下爱国情怀的种子,“长大了听到觉得特别感人,让我明白守护的意义。”

父母没给太多压力

但她好学上进几乎不迟到

从小学到高中,匡代兰的求学路始终伴随着一股“迟到会哭”的认真劲。“小时候觉得学习是第一,迟到会急得哭,考差了也会心情低落,但我觉得放弃是不可能的。”这种执着,与家庭的教育方式密不可分。

匡代兰和家人

高二一次考试失利,她成绩跌至班级中游,忍不住向母亲哭诉。“我妈说‘没事,考多少是你自己的能力,别太有压力 ’。”更让她意外的是,父亲写了篇“小作文”安慰她:“不要有太多压力,这次不行下次努力。”

姐姐的回忆印证了这种教育理念。“父母在经济上从不吝啬,我们从小学就住校,初中封闭式管理回家更少,但每次打电话,他们只会说‘尽力就行,不后悔就好’。”姐妹俩的感情很好,姐姐还分享了妹妹的趣事:“有次周末返校要迟到,她急得在家哭,就怕耽误上学。”

从边关望向北京

志愿中藏着的向往与未来

中学阶段,来自北京的支教老师为她打开了新世界的窗,匡代兰说:“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感染我们,特别亲切。不仅传授知识,更带来了外界的新鲜空气,让我对北京产生最初的向往。”

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

填报志愿时,匡代兰在可报志愿的额度里,填了20个志愿,其中近九成是北京的学校。“一开始是想离从小向往的首都近一点,后来是被这座城市的活力吸引。”最终她被北京大学护理学专业录取。作为镇康县第一中学建校以来首位被北京大学录取的学子,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县上的领导、学校的领导,包括匡代兰的家人都陪在了她的身边。

对于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她充满期待:“希望学到更多知识,还想让自己变得更外向一点。”谈到更远的未来,她的规划里家乡仍有一席之地。“其实挺想回来的。”她对“贡献”的理解格外通透:“不一定非要做多大的事,活好自己、过好生活,尽力去做这些东西。”

从边关哨卡的月光院场,到未名湖畔的学术殿堂,匡代兰的故事是边疆学子逐梦的缩影。正如她常写在作文里的座右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些激励她的话语,恰如故乡的月光,始终照亮着她前行的路——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故土;既能奔赴远方,也不忘归来的方向。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徐悦

图片、视频素材来源:临沧融媒、王玲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