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扬眼视频

视频|共同守护南朝“活化石” 宁镇两地人大二审通过“南朝陵墓石刻保护条例”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30 16:56:00

“宁镇两地应在考古发掘、学术研究及跨区域执法协作等领域开展合作,推动南朝陵墓石刻世界文化遗产联合申报工作……”

南京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南京市南朝陵墓石刻保护条例》。不久前,镇江市九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二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镇江市南朝陵墓石刻保护条例》。两个《条例》报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后正式实施,《条例》为守护宁镇两地分布的29处南朝“活化石”夯实法治底线。

南京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现场

南朝文化的“活化石”

南朝陵墓石刻现存29处(其中镇江12处,主要是帝王陵;南京17处,以王侯墓居多),最早的迄今已逾1500年,基本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研究六朝制度特别是南朝文化的“活化石”。

梁吴平忠侯萧景墓石刻 栖霞区文旅局供图

由于南朝陵墓石刻多为“田野文物”,长期以来,面临自然侵蚀、周边环境变迁等风险挑战,存在保护工作权责分散、标准不一、整体保护与合理利用不足等突出问题。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文化遗产保护战略部署,更好传承历史文脉,构建石刻类文物保护法治体系,保护共同的城市文化标识,南京与镇江在江苏省人大指导下协同开展南朝陵墓石刻保护立法。

协同发力权责分明

作为南朝陵墓石刻的“小切口、小快灵”立法,此次通过的《条例》不分章节,共24条。条条“铁规”为1500年前的南朝“活化石”保驾护航。

位天镇江句容的梁南康简王萧绩墓石刻

《条例》首先就南朝陵墓石刻的概念作出了界定,与一审草案相比,二审修改稿指出,南朝陵墓石刻是指南朝帝后陵、王侯墓的石刻、墓葬和相关陵园遗址等不可移动文物。此举将地上、地下的文物都纳入了保护范围之内。

同时,《条例》构建了权责分明、统筹得当、上下联动、左右衔接的保护责任体系。第四条、第五条明确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整体统筹,政府领导、部门协同、属地街道履职的纵向管理体制;第六条压实文物部门职责,明确其他相关部门的横向责任分工;第十四条理清了管理责任人承担日常管理、使用人依法修缮保养的责任等。

鼓励公众参与保护

《条例》还完善了保护措施。第十条明确石刻保护规划编制要求,并就规划落地实施进行重点规范,推动石刻保护有机融入周边发展;第十一条强化了文物保护与展示的用地保障。《条例》还明确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相关禁止行为,第二十一条提出,对攀爬南朝陵墓石刻的,由文物主管部门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二审通过的《条例》第二十二条专门规定,检察机关应当通过依法提出检察建议、提起公益诉讼和支持起诉等方式,依法保护南朝陵墓石刻。

《条例》还设置专门条款,鼓励公众参与保护南朝陵墓石刻。第十八条强化宣传教育,鼓励学校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第十九条支持村(居)民委员会发挥群众参与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开展志愿服务、捐赠资助、举办公益性宣传教育等活动。此外,《条例》还就推进南朝文化传承利用、深化宁镇两地协同协作以及相关法律责任进行了具体的规定。  通讯员 张倩 颜安 肖日东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薛玲

视频|薛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