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作伴好还乡⑥从“新闻人”到“新农人”,放下笔杆开农机,汤磊用科技种出致富路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22 15:40:00
“以前总觉得我家三代都是种地的,这些农活看看就会,直到下田连水稻和稗草都分不清,才知道农业里藏着大学问。”10月的镇江丹阳,汤磊站在田埂上,望着沉甸甸的稻穗,回忆起返乡创业的初心与成长,眼中满是坚定。这位曾在无锡报社任职的大学毕业生,如今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家庭农场主,用科技为传统农业注入新活力,不仅实现了自我价值,更带动周边农户共同致富。
![]()
舍城市安稳,归乡接棒“新农活”
2018年,22岁的汤磊刚从大学毕业,顺利入职无锡一家报社,成为一名令人羡慕的新闻工作者。父亲汤建芳是有着多年经验的老农机手,为了支持儿子在城市扎根,不仅早早帮他在无锡购置了房产,自己也承包下300多亩土地,办起了家庭农场。本以为生活将沿着“城市打拼、安稳度日”的轨迹前行,一场家庭困境与国家政策的“相遇”,让汤磊的人生方向发生了转折。
“当时家里农场人手特别紧缺,正巧国家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想着父亲年纪越来越大,农场也需要新鲜血液,我就动了回来的念头。”汤磊坦言,做出辞职返乡的决定时,他信心满满,“咱家里三代都是种地的,就算没怎么干过,跟着学、看着练,总能上手。”
可这份自信,在父亲汤建芳那里却遭遇了“冷水”。“我辛辛苦苦供他上大学,就是想让他跳离农门,在城市过好日子,房子都给他买好了,他倒好,非要回来种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汤建芳仍难掩激动,“那时候我对他意见特别大,觉得他太不懂事,一回来我就不睬他,还故意把最脏最累的活留给他,想让他知难而退。”
![]()
遇现实“暴击”,从“门外汉”到“田秀才”
正如汤建芳所预料的那样,初入农田的汤磊,很快就被现实泼了一盆冷水。“下田第一天就闹了笑话,水稻苗和稗草长得太像,我根本分不清,只能跟着父亲后面瞎忙活。”汤磊笑着说,不仅如此,他想当然地用“理论知识”指导种植,结果到了收获季,自家农场的产量还比不上父亲用传统方法种的地。
“那时候特别挫败,总觉得自己的选择错了,晚上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就想着一定要证明自己。”不服输的汤磊没有放弃,他开始在网上刷农业短视频学习农艺知识,可碎片化的内容始终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就在他迷茫之际,当地农业农村部门向他伸出了援手,不仅为他对接了农业专家,还推荐他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训。
“跟着专家下田学习,才知道种地不是‘看着就会’那么简单,从土壤改良到播种打药,每一步都有讲究。”汤磊如获至宝,不仅系统掌握了“犁耕深翻”“精量播种”等先进技术,还咬牙引进了全世界最顶尖的小麦播种机。看着儿子白天泡在田里试验新技术,晚上熬夜查资料做记录,曾经“冷战”的汤建芳也悄悄改变了态度。“差不多两三个月,我看他天天跟着我后面拿工具,再累再脏也没抱怨过,心里的气就消了。后来他引进智能农机,我也帮着一起研究,慢慢发现这孩子是真的想把农场做好。”
![]()
拓致富新路,带乡亲共赴“丰收宴”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汤磊的努力下,家庭农场的产量逐年提升,经营规模也从最初的300多亩扩大到580亩,年产值达到160万元。更让汤磊骄傲的是,他没有止步于自家农场的发展,而是主动将“良种”“良法”“良机”分享给周边农户,辐射带动1400亩土地实现高效种植。“以前种庄稼全靠经验,产量不稳定,自从跟着汤磊用了新种子、新技术,每亩地能多收不少!”周边农户李大叔笑着说,现在大家遇到种植难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汤磊,而他总是耐心指导,还会组织大家一起参加技术培训。
![]()
如今,汤磊又有了新的目标——让小麦亩产突破1500斤。“很多专家都说这个目标很难实现,但我还是想试一试。就算最后没达到,我积累的经验也能给后来的‘新农人’做参考,总有一天会有人成功的。”
从“新闻人”到“新农人”,汤磊用实际行动证明,乡村是充满机遇的舞台,只要有梦想、肯实干,就能在田间地头种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也能带领乡亲们共赴一场充满希望的“丰收宴”。
出品人:刘大颖
总策划:王 璟
统 筹:张 洪 喻文君 杨恒国
编 导:朱信智
拍 摄:杨恒国 陈金刚 朱信智 朱雨柔(实习)
后 期:朱雨柔(实习)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朱信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