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扬眼视频

少年的寻访·让我记住您的名字⑥|徐绪奎:一条毛毯背后的革命情怀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11 14:40:00

编者按: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新华报业少年志融媒平台依托扬子晚报特别推出《少年的寻访·让我记住您的名字》云端思政课,让我们循着少年的脚步,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抗战纪念设施、烈士纪念馆,在行走中回望历史,铭记英雄。那些永不褪色的忠魂,是无数中国人心系家国,浴血奋战的缩影。他们的名字,早已化作跨越时空的精神坐标,镌刻着烽火岁月的记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绽放着恒久闪耀的光芒。

在位于泰兴市的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内,一条满是补丁的旧毛毯,常让参观者驻足凝视。它不仅是新四军东进抗日的见证,更承载着共产党人绵延不绝的精神传承。在《少年的寻访·让我记住您的名字》云端思政课中,来自泰州的学生寻访小队走进纪念馆,揭开了这条旧毛毯背后的红色故事。

一条毛毯的烽火来历

“大家看,这条毛毯的毛已脱落殆尽,表面有明显破洞,几个小窟窿打着补丁,四周的白布条‘滚边’也因年代久远多处破裂。”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讲解员何素琴向同学们介绍,这是黄桥战役中牺牲的徐绪奎烈士的遗物,这条珍贵的毛毯,在徐绪奎烈士牺牲后,又跟随了开国中将王必成整整49年。一条旧毛毯,不仅是那段历史的缩影,更寄托着将军对战友徐绪奎的无限挂念。

时间回溯至1940年8月,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拔除靖江境内的孤山、西来日伪据点。时任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二纵队第九团团长的徐绪奎率领部队,轻装奔袭,迅速消灭了敌人。这条毛毯,便是此次战斗的缴获物资。在徐绪奎眼中,它和其他军用物资一样,是战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也是新四军英勇抗战的见证。

仅一个月后,1940年9月,徐绪奎率部从敌人碉堡空隙插入营溪,向顽军保安1旅两个团发起进攻。战斗中,部队分组清剿残敌时,一颗子弹无情穿透他的胸膛。年仅25岁的徐绪奎,将生命永远定格在抗敌前线。

四十九年的铭记与怀念

“徐团长牺牲后,这条毛毯为何跟随王必成将军整整49年?”听讲解时,泰兴市襟江小学教育集团襟江校区的戴宇铭同学抛出了疑问。毕竟,毛毯陪伴徐绪奎的时间仅一个月左右。

“这个问题问得好!”何素琴笑着解答,王必成与徐绪奎既是湖北同乡,又是延安抗大的同窗。抗战时期,两人从延安来到新四军,虽为上下级,却结下了生死与共的深厚情谊。徐绪奎牺牲后,时任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二纵队司令员的王必成悲痛不已,他号召九团战士坚决肃清残敌,誓死为徐团长报仇。在他的带领下,战士们化悲痛为力量,奋勇杀敌,最终歼灭敌两个团。黄桥决战胜利后,徐绪奎的警卫员金山将团长留下的这条毛毯交给王必成,自此,它便成了将军身边最特殊的“战友”。

岁月流转,毛毯逐渐褪色、破旧。王必成的爱人陈瑛两次为它更换“滚边”,三个大一点的破洞,也补上了补丁,另外还有几个小窟窿;家人见毛毯实在陈旧,多次趁他不在家偷偷藏起,换上新的,但王必成发现后,总是执拗地要家人将旧毛毯重新换回来。“从战争到胜利,从乡村到城市,我一直盖着它。盖着它,就像想起徐绪奎同志,想起那些一起战斗牺牲的战友……”王必成的话,道出了对战友最深的思念。

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

1989年3月,王必成老将军病逝。遵照他的遗愿,这条陪伴了他49年的旧毛毯,被送到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成为馆藏珍贵革命文物。如今,毛毯虽已泛黄,却依旧整洁,轻轻抚摸,那触手生温的厚重感,仿佛能让人触摸到黄桥战役的艰辛岁月。

“这条毛毯,是革命情谊的见证,更是艰苦朴素精神的写照。”“听完故事,我不仅心怀敬意,更想把这份感动变成行动。”寻访结束后,同学们纷纷分享感悟。

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馆长丁萌向同学们深情寄语:“80多年过去,这条旧毛毯静静陈列在这里,它诉说着新四军东进抗日的不易,承载着革命战友的深情。我们不能忘记过去,更要谨记今天的胜利来之不易。这条毛毯,是对革命先烈最好的告慰,也是一代代人的使命传承。”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雪瑞

编导 顾茜敏

摄影 万博洋 邹子程

剪辑 吴伟龙

美编 王亚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