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扬眼视频

少年的寻访·让我记住您的名字⑤|朱凡:革命青春的三次选择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30 11:36:00

编者按: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新华报业少年志融媒平台依托扬子晚报特别推出《少年的寻访·让我记住您的名字》云端思政课,让我们循着少年的脚步,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抗战纪念设施、烈士纪念馆,在行走中回望历史,铭记英雄。那些永不褪色的忠魂,是无数中国人心系家国,浴血奋战的缩影。他们的名字,早已化作跨越时空的精神坐标,镌刻着烽火岁月的记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绽放着恒久闪耀的光芒。

9月30日是国家设立的烈士纪念日,每一位英雄烈士,都是一座精神丰碑;每一次对英烈的致敬,都是一次精神洗礼。本集《少年的寻访·让我记住您的名字》云端思政课中,来自常熟的少年寻访团走进常熟市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重温无数革命儿女与水乡百姓共抗外侮的记忆。一位23岁的青年烈士,在她的革命人生做出了三次选择,用生命诠释了何为“初心”,她的故事,藏在一张老照片里,更刻在这片土地的血脉中。

从“陆慧卿”到“朱凡”

人生的第一次选择: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在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里,有一件“特殊文物”,它是一张泛黄的老照片。照片上穿着白裙的姑娘,名叫朱凡。

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讲解员顾沁漪介绍,朱凡原名陆慧卿,1919年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宁波。她本可以像同龄女孩一样,在和平年月里享受青春,但1937年的炮火,撕碎了所有平静。日寇轰炸上海,她所在的学校沦为焦土,年轻的同学倒在血泊中,无辜的平民在火光中哀嚎。“亲眼目睹这一切的陆慧卿,做出了人生第一次抉择——放下书本,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顾沁漪告诉同学们,从“陆慧卿”到“朱凡”的名字之变,是她与过去的告别,更是向革命的誓言。

芦苇荡中的坚守

人生的第二次选择:把根扎在最需要的地方

1939年9月,朱凡告别亲人,奔赴苏常太抗日游击根据地。为了融入群众、不暴露身份,朱凡苦练常熟方言,没多久就能用一口流利的本地话和乡亲们拉家常;她换上粗布衣衫,跟着农妇们下田劳作,挑水做饭,没人能看出她曾是上海的学生。在沙家浜的芦苇荡里,她白天帮群众藏粮食、送情报,晚上召集同志开会,把党的声音传到每一户人家。

1941年,她先后担任横泾区、辛莫区区委书记。这一年7月,日伪的“清乡”开始了,上级要求外地干部暂时撤离,朱凡却主动选择留下。这是她的第二次选择——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让给战友,把根扎在最需要的地方。

“她为什么一定要留下?撤离不是更安全吗?”寻访过程中,有学生提问道。讲解员顾沁漪进一步解释:“因为朱凡知道,越是艰难的时候,群众越需要有人带领他们反抗。”

血映湖面的丰碑

人生的第三次选择:用生命捍卫信仰

然而,黑暗终向这位年轻的革命者露出獠牙。1941年7月下旬的一个早晨,朱凡告别房东胡妈妈,带着用生活费买的食品,去尼姑庵召集同志布置反“清乡”工作。刚到庵堂,就被从汽艇上下来的日寇和叛徒包围。

敌人对她严刑拷打,逼问新四军和物资的下落,但她始终咬紧牙关,一字不吐。黔驴技穷的日寇,将她绑在汽艇后,在昆承湖中拖行,鲜血染红了湖面。乡亲们搜寻了三天三夜,却没能找到她的遗体。她的生命,最终融入了这片她誓死守护的芦荡,成为了永不沉没的忠魂。这是她的第三次选择: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视频中,常熟市沙家浜革命烈士纪念馆馆长邱蘋总结了朱凡烈士的三次选择,她表示,朱凡的第一次选择,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觉醒——在国难面前,放下个人安危,挺身而出;她的第二次选择,是“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把群众当亲人,把战场当家园,在最危险的地方扎根;她的第三次选择,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面对酷刑,坚贞不屈,用生命捍卫信仰。这种精神,正是沙家浜“芦荡火种”生生不息的密码。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雪瑞

编导 高嘉曼

拍摄 庄建剑 吴伟龙

剪辑 庄建剑

美编 王亚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