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等关节“报废”才后悔!过度运动、延误治疗恐加速关节退化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5-27 14:17:00
“现在能下地走路了,之前疼得一步都走不了。”术后第4天,70岁的洪老太(化姓)扶着助行器,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病房走廊上缓缓走着。这位被膝关节疼痛困扰十多年的老人,半个月前病情突然加重,一度疼到无法站立行走。经该院骨科副主任、关节外科病区主任王北岳完成高难度膝关节置换手术后,目前康复情况良好。专家提醒,随着老龄化加剧,膝关节健康问题需尽早重视,早期置换可减少组织损伤,而过度运动、不当干预等正成为中老年人关节功能衰退的重要诱因。
老人膝疼寸步难行
关节置换术后行走自如
洪老太是山东人,膝关节疼痛的困扰已伴随她十多年。最初,她依靠打针来暂缓症状,由于对手术怀有畏惧心理,便一直选择保守治疗。然而半个月前,病情骤然恶化,她疼痛难忍,甚至到了无法行走的地步。子女带着她辗转当地多家医院求医,却都因手术难度极大而被建议转院。前不久,经一位病友推荐,他们来到南医大二附院骨科,找到了王北岳主任。
入院检查结果显示,洪老太的关节已遭受严重损伤,存在骨头缺损、畸形歪斜以及膝关节不稳定等诸多问题。“膝关节置换属于骨科四级手术,对精准度的要求极为严苛,哪怕有一丝一毫的偏差,都可能致使术后出现疼痛或者活动受限的情况。而这位患者的手术难度更大,她关节表面的软骨已全部损坏,髌骨位置过低,几乎快要与胫骨贴合在一起了。倘若手术处理不当,不仅会对活动功能产生影响,还有可能导致术后持续疼痛。”
王北岳介绍道,处理骨缺损一般有植骨和使用替代材料这两种方法。考虑到洪老太的家庭经济状况,原本打算采用自体骨移植的方案,但由于她的骨缺损面积过大,如果单纯使用自体骨移植,很难满足关节稳定性和骨生长的需求。经过反复斟酌与权衡,王北岳最终决定采用“自体骨移植+ 特殊假体”的方式来解决骨缺损问题,同时处理她的低位髌骨难题。术后,洪老太的康复状况良好,不久后就能出院了。
膝关节问题别拖
早期置换可减少损伤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膝关节健康问题正逐渐成为影响中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膝关节出现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骨关节炎、关节老化、过度使用造成的损伤、股骨头坏死等,都可能引发相关症状。
王北岳介绍,大多数人的关节损伤并非突然发生,而是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少中老年患者的膝关节问题,其实是年轻时遗留的隐患随年龄增长逐渐加重,最终发展到需要关节置换的地步;而年轻患者多因长期不当运动,导致软骨、半月板或韧带持续受损,进而可能演变成骨关节炎或创伤性关节炎,最终也需置换膝关节。“如果选择保守治疗,患者可能需要长期卧床,生活质量会受到较大影响。”
通常来说,若影像学检查显示关节软骨或软骨下骨已出现明显破坏,且患者活动能力受限(如行走距离不超过 1 公里),严重影响正常生活质量,医生就会建议手术治疗。“需要进行关节置换的患者,大部分年龄在 60 岁以上,也有少数人在 60 岁以下,大多是因为他们在年轻时对膝关节健康不够重视。” 王北岳建议,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最好尽早进行关节置换手术。早期干预不仅能减少组织损伤程度、降低手术复杂系数,还能更快缓解疾病带来的疼痛和功能障碍,让患者更早受益。
关于膝关节置换手术,王北岳强调,手术会切除关节表面坏死组织,用钴铬钼合金等金属材料制成的假体替代,并在中间放置垫片,以重建关节功能。如今膝关节置换手术已非常成熟,患者术后甚至可能感觉不到关节曾动过手术,关节活动灵活度接近正常水平,可正常进行走路、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等。“如今 90% 以上的假体可使用 20 年以上,优质陶瓷材料的关节假体,如果保养得当,不摔伤、不感染的话,几乎能伴随患者终身。”
专家呼吁运动需适度
别等损伤才后悔
如今,“日行一万步”的说法颇为盛行。但从医学角度来看,王北岳建议日常步行以六七千步为宜,这一活动量适合绝大多数健康人群。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上,他推荐游泳、骑自行车、慢跑等对关节较为友好的运动。“但不推荐动感单车,动感单车对关节不太友好,临床中也有因骑动感单车导致关节问题前来就诊的患者。”王北岳说。
“缺乏运动基础的人不要盲目锻炼,运动过程中如果出现疼痛,应立即停止,以免加重损伤。”他建议,每周运动5天,每天保持1小时左右的适量运动即可。对于跑步,他特别提到,跑步姿势要正确,要选择具有一定缓冲功能的鞋子,避免在水泥地上跑步,应选择专业或软硬适中的跑道,同时还要注意安全。
“对于关节疾病,我们既要积极治疗,也要注重预防。”专家提醒,在关节尚未达到不可修复的状态时,就应采取正确措施保护关节。这不仅需要关注日常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还需在生活中注意关节的保暖与护理,定期进行关节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通讯员:陈艳萍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万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