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

青春华章|勇闯“无人区”,河海走出的大国总师创造海上风电多个“第一”

来源: 现代快报/现代+

2025-10-13 17:18:00

  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火热进行中。10月11日,国家卓越工程师、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总设计师林毅峰重返母校河海大学,在校园里接受现代快报记者采访,他将自己从水利学子到海上风电开拓者的历程,化作对青年一代的成长启示。

   林毅峰

  “25年了,这本英文教材我一直保留着,现在还放在我的办公室里。”提及母校时光,林毅峰回忆说,当年索丽生教授主讲的课程,采用的是从国外带回的原版英文教材,从课堂授课、课后作业到期末考核,全程以英文贯穿。“这种创新教学模式,不仅让我们的外语能力实现了很快提升,更让我在求学阶段就触摸到了学科前沿的思维方式。”在河海,基础知识的系统培养、科研能力的反复锤炼,让林毅峰受益终身。“其实大学教育的关键,不是教会你某一门具体课程,而是帮你练就‘以不变应万变’的学习能力、主动破局的造血能力。”正是这些扎实的理论根基,让他能在全新领域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逻辑。

  2006年,三十多岁的林毅峰,在中国长江三峡集团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已深耕水工设计五六年。在事业稳步推进时,一份重磅任务降临:主持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项目。这是亚洲第一座海上风电场,他既兴奋又忐忑:“能参与这样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项目,年轻人都会热血沸腾。可冷静下来发现,我们面对的是一片完全的空白。”

   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 图片来源:河海大学公众号

  “没有哪个点不难,因为所有环节都是第一次探索。但接了瓷器活,就得自己打造金刚钻。”林毅峰说,真正的挑战远比预想中更艰巨:东海海域的软土地基,质地松软得如同“豆腐块”,与欧洲海上风电所在的地质环境截然不同;而东海频发的台风,更是从未遭遇的“拦路虎”。要让风机基础与支撑结构在台风巨浪中“牢牢站稳”,这需要用多学科交叉的思路寻找解法。最终,团队攻克了复杂环境下的一系列技术难关,让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成功落地。

  如今,林毅峰的足迹已遍布中国海上风电的多个关键项目:亚洲第一个大型海上风电项目、我国首个海冰环境海上风电场、中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漂浮式海上风机……他主持了30多个里程碑式项目,亲历了中国海上风电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之路。“这个行业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林毅峰举例说,比如单机容量,刚开始做东海大桥项目时,1.5兆瓦的单机容量已经很大了,毕竟当时陆上风机大多只有0.3到0.4兆瓦。现在过去了不到20年,16兆瓦的机组早已投入运行,未来20兆瓦、26兆瓦的机型也会跟上来。

  “河海大学教会我们实事求是、永远探索、永远追求,爬过一座山,就会看到更高的山,而奋斗者的使命,就是不断向更高处攀登。”对于新一代准备投身水利与能源领域的年轻人,林毅峰说:“国家的战略需求,应该是你人生择业最重要的出发点。”在他看来,如今“大水利”时代已到来,数字孪生水利工程、水利与海洋的跨界融合、数字化技术在水利领域的深度应用……这些都是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赛道。“希望年轻人能以更开阔的眼界看待行业,主动迎接时代的挑战,用专业能力支撑国家战略,这才是青春最有价值的选择。”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李楠 徐红艳 卢河燕/文 顾闻 马晶晶 刘畅 顾炜/摄 刘畅/后期

  编辑:高霞校对: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