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

新质新造·兵团丨绘就“三农”新画卷 奏响乡村振兴丰收曲

来源: 央广网

2025-10-02 17:04:00

  央广网胡杨河10月2日消息(记者胡苗苗)喜看良田千重浪,最美好景秋收时。金秋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胡杨河市正是麦浪翻滚、瓜果盈枝,塞外粮仓绘丰年的好时节。各团场职工群众抢抓农时,紧锣密鼓地开展秋收作业,田间地头呈现出一片秋收时节好“丰”景。

  2025年,七师胡杨河市以农业强师为目标,聚焦粮食安全、特色产业、职工增收、乡村治理,推动农业从“单一生产”向“全链条增值”转型,从“传统农业”向“现代生态农业”升级,最终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七师胡杨河市在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中,倾力擘画出了一幅“产业兴、生态美、职工富”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麦浪飘香绘丰景 粮产跃升谱新章 

  麦田飘香,颗粒归仓。大型联合收割机穿梭在金黄的麦浪中,切割、脱粒、清选一气呵成,饱满的麦粒源源不断地涌入粮箱,空气中弥漫着麦香与丰收的喜悦。这是七师胡杨河市27.8万亩冬小麦丰收的热闹场景。

  2025年,七师胡杨河市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首位,从冬小麦播种到收获,全程下足“绣花功夫”,确保小麦丰产、颗粒归仓。开春后,针对冬小麦返青、拔节、抽穗等关键生育期,七师胡杨河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苗情监测与技术指导,制定“一田一策”管理方案。

  “技术员每隔几天就来田里查看,告诉我们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施肥。”一三〇团八连种植户王海民说,他种植的“新冬22”冬麦品种,通过精细化管理,亩产达到610公斤。

  在一二四团,3.3万亩冬小麦收割与复播大豆工作无缝衔接,收割机白天收割小麦,晚上秸秆还田,播种机紧随其后进行大豆播种,仅用10天就完成了小麦收割与大豆复播,既保障了粮食丰收,又为复播作物种植赢得了时间。

  “今年冬小麦平均亩产达600公斤,总产突破16.68万吨,较去年增产5%。”七师胡杨河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七师胡杨河市农业农村局、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从技术层面、管理水平运筹以及种植推广等方面充分发力,实施机械减损技术培训覆盖全体农机手,以“适期早收、颗粒归仓”为目标,严格把控粮食质量,确保每一粒小麦都符合国家标准。

  今年以来,七师胡杨河市全面落实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8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2%。2024年,小麦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大豆种植面积达到20.16万亩,占兵团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粮食总产达到了29.07万吨,较2020年增长了659%。

  畜壮链全势头足 畜牧发展蓄新能 

  走进一二九团,绿油油的田地,职工顿双德看着田里长势良好的作物,满脸笑意:“沼液肥真是好东西!去年麦子亩产突破700公斤,合作社社员用肥每吨还便宜100元。”而这背后,是胡杨河清源牧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清源牧业”)年处理数万吨粪污,将其转化为有机肥,让土地重焕生机。

  清源牧业2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通过先进的粪污处理系统,每年将超7000吨沼液转化为优质肥料,这些肥料可覆盖上万亩农田,大幅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助力小麦等作物增产提质。

  企业负责人陈光明介绍:“粪污还田既解决了环保难题,又降低了职工用肥成本,形成‘养殖-肥料-种植’闭环。”2024年,该企业总产值预计达4.06亿元,绿色循环已成为核心竞争力。

  “以前一个人只能管理5000只鸡,智能自动化设备改造完成后,一个人就可以管理6万只鸡,还能同时收集鸡蛋。”旺忠种鸡繁育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石红霞说。

  去年,通过升级改造设备,12万只蛋鸡住上了恒温恒湿的“楼房”,吃上了“营养餐”,自动化传输系统可以将鸡蛋直接传输到分拣区,工人们只需分拣鸡蛋、装箱外运销售,大大提高了产蛋效率和蛋品质量。

  目前,合作社建有8栋鸡舍,6栋鸡舍采用智能自动化设备,粪污都进行了无害化处理。12万只商品蛋鸡,每天向市场提供12.8万枚鲜鸡蛋,约8000公斤,年销售额达4000余万元。

   

  养殖场里的小猪 (央广网发 七师胡杨河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百万头生猪智能养殖基地、10万头肉牛集群及百万只蛋鸡场……2025年,七师胡杨河市持续开展生猪扩量提质、奶业振兴、肉牛增产和特色养殖等畜牧业发展“四大”行动,落实稳定畜牧业发展十条政策。2025年1月至8月畜牧业实现产值25.5亿元,占农业产值的45%,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养殖户正在喂养鸽子 (央广网发 七师胡杨河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小众产业也释放出大能量。一三〇团追风合作社年出栏肉鸽、蛋鸽4000只,“鸽喜春天”品牌肉鸽直供乌鲁木齐高端市场;启程合作社特色养殖基地的鸵鸟养殖带动12户职工参与养殖,户均年增收8万元;奎东农场三连的胡杨河市盛雄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梅花鹿驯养繁殖基地预计年产值200万元;戈壁兔、蛋鸽等“一团一品”特色养殖产业遍地开花……

  七师胡杨河市畜牧业以龙头带动集群发展,数字技术重塑生产逻辑,特色养殖开辟多元赛道,一幅“畜壮链全、民富业兴”的现代畜牧业图景,正在七师胡杨河市大地加速铺展。

  特产优质销路广 特色种植拓新篇 

  “中秋、国庆双节到了,玉露香梨成了送礼佳品。奎屯、克拉玛依、乌苏的游客都开车导航来采摘。”胡杨河市聚丰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销售经理武林红介绍。

  9月17日,一三〇团六连60亩“泉水冰露”玉露香梨正式开园,绿叶间的梨果饱满圆润,微风拂过,果香四溢,吸引不少游客驻足采摘。

   

  长势良好的香梨 (央广网发 七师胡杨河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今年,为保障梨果品质,合作社建立了全链条标准化生产体系——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生物防治技术,推行严格的品质管控与质量追溯机制,还创新引入“技术托管”模式,与山西果树研究所深度合作,由专家团队提供从苗木培育到采收储运的全周期指导。8月,合作社核心产品“泉水冰露”玉露香梨顺利通过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过硬品质赢得市场认可。

  “我们通过引进新品种、优化种植技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让‘甜蜜产业’成为职工增收、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一三〇团六连党支部书记阚俊飞说。

  一三一团二连连片的辣椒藤上挂满了青红相间的果实,采摘工人们穿梭其间忙着采收,拉运车辆在田埂边有序等候,一幅丰收图景正生动铺展。

  一三一团二连始终以党建为引领,牵头搭建“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打通辣椒收购、加工、销售全链条,解决“卖椒难”问题。

  “连队还争取项目资金完善灌溉、仓储等基础设施,培育辣椒深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同时种植1000多亩西瓜,让特色产业矩阵不断壮大。如今,辣椒、西瓜等产业已经成为职工群众增收致富的主打产业,实现了党建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互促共赢。”一三一团二连党支部副书记、连长丁帅锋说。

  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旺则百姓富。2025年,一三一团持续实施“十个五百”特色种植22项、养殖18项、加工9项,全年预计实现产值9.59亿元。以特色产业为支撑,拓宽职工群众增收渠道,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七师胡杨河市深挖团场连队资源禀赋,围绕特色产业,持续开展“百企助百连”活动,加快亿元产值连队培育,50%的连队突破亿元产值;特色农产品从2021年的7种增加到15种,肉苁蓉、灵芝等一批土特产品开始涌现,“一团一品”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连队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8万元,较2020年增长30.4%,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