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馆长”我的“团”:藏在乡野里的抗战记忆丨与守护者同行
来源: 我苏客户端
2025-09-02 15:24:00
在江苏淮安,一座由普通农家小院改造而成的“纪念馆”,正以一种质朴而真挚的方式,静静诉说着过往的历史,一件件实物陈列在这里,成为了时间的见证者。
农家院里建起抗战馆 三百件藏品无声“讲述”
走进这座百平米的农家小院,记者见到了56岁的蒋乃平,此时的他正俯身擦拭一把锈迹斑斑的大刀。“这是当年淮安本地游击队用过的,真刀。”介绍起这些抗战老物件,他如数家珍,像是在介绍并肩战斗的老战友。
这座名为“五条路抗战纪念馆”的场所,其实是蒋乃平的家。
100多平方米的堂屋,陈列着300多件抗战文物——从新四军的军号、游击队的土枪,到日本侵略者的钢盔、画册,都是中国人民英勇抵御外侮的见证。25年来,他跑遍大半个中国,花费上百万元,只为“把会说话的历史留下来”。
淮安市淮阴区五条路抗战纪念馆馆长 蒋乃平
建馆以来,蒋乃平坚持免费开放。这座纪念馆虽小,却承载着巨大的价值,如今,“五条路抗战纪念馆”已经成为了淮安当地学校、单位、退役老兵和市民重温历史的“课堂”。“不能收费,是为了教育下一代。”蒋乃平告诉记者,他不仅守护文物,更希望让抗战精神活在当下。
为了确保每一件藏品的真实性,蒋乃平会反复查阅党史资料,核对每一枚军功章、每一把大刀、每一套军服的年份与背景;为了更准确地科普这些老物件,他跑遍大半个中国,走访抗战遗址、老兵故居,与收藏者、亲历者促膝长谈,记录每一件物品的来历与细节。
2021年,蒋乃平因自费建馆、免费开放、坚持开展红色教育,被评为“新时代淮安好人”。2023年,“五条路抗战纪念馆”被纳入淮安市淮阴区党史研究室史志馆联盟,成为淮安当地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抗战精神的重要基地。
随着纪念馆名气越来越大,蒋馆长带着他的“宝贝”走上了“更大的舞台”,2024年、2025年,他连续两年在新四军刘老庄连纪念园举办抗战藏品展。“今年三月的展,一天内有上万人来参观,我从早上一直讲解到下午5点,一点不觉得累,就希望能为抗战历史传承多做点事。”
银发剧团“抢角”拍短剧 红色故事“活”在当下
除了收藏抗战物件,蒋乃平有了新的小目标,“我想通过网络让全国人民了解英雄的故事,把红色精神传承下去。”
淮安市淮阴区五条路抗战纪念馆志愿者 姜福昌
52岁那年,他注册了短视频账号,把抗战老物件连同背后的故事都搬到了网上,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其中就有同样热爱红色题材的老姜。蒋乃平说:“我懂道具,他爱拍红色题材的故事。”两人一拍即合,就这样,一支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银发剧团”诞生了。
团队从最初三四个人,像滚雪球一样发展到现在近300人。成员中有退休教师、退伍军人、农村大爷大妈等等,最年长的已七十多岁。每次拍摄前,老姜和团队另一位“骨干”陈团长会在微信群发“角色招募”,消息一出,大家就纷纷“抢单”,然后骑电动车、开三轮、自驾、步行,从四面八方赶来片场。陈团长负责组织协调,老姜负责导演拍摄,蒋馆长不仅提供全部道具,还亲自参演——“胖的演地主婆,瘦的演红嫂,角色都要贴合历史!”
没有片酬、自带干粮,蚊虫叮咬、高温曝晒是家常便饭,但他们乐此不疲。大家穿上军装、拿起道具,一遍遍复刻抗战历史场景,直到效果满意为止。尽管设备只有一部手机,尽管团队成员们演技生涩、视频镜头晃动,但作品所传达出的真诚炙热总能打动网友,常常收获单条四五十万的浏览量。
令人敬佩的是,担任团队“总导演”的老姜已与肺癌抗争三年。每个月他都要去医院化疗,虽然手臂上还埋着留置针,却几乎从不缺席拍摄。“是这些红色视频在支撑着我。”老姜笑着说。“我在南京玄武湖玩的时候,还被粉丝认出来要求合影哩。”他语气中带着自豪。
如今,账号粉丝破万,蒋馆长、老姜也成了短视频平台上的“网红老蒋”“网红老姜”。“我们都是志愿者,就想把革命精神传下去。”他们告诉记者。
前阵子,蒋乃平刚从河南收集文物归来,下周又要出发了。他说:“历史证物可遇不可求,再远都要去。有它们在,历史就不会被遗忘。”
这就是蒋馆长25年不变的坚持,也是他的“银发剧团”的成团初心,更是为了守护、传承抗战历史而忙碌奔走的无数民间力量的缩影。
记者 | 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
赵梦琰 王烨
摄像 | 王苗军
包装 | 冯其坤
设计 | 陈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