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

退役学子:转身亦向前冲

来源: 交汇点新闻

2025-08-01 17:06:00

  携笔从戎,无悔青春。每年,一批批大学生们奔赴热血军营,成为强军路上的新生力量。退出现役,他们回归校园,用奋斗点亮新的征程,华丽转身,成为科研新星、红色文化的传播者、青年志愿者……他们始终怀揣赤子之心,在不断求索中彰显当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以科研为盾,做新时代环保卫士 

  “只有掌握了核心科技,才能掌握主动权。”这是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2023级博士研究生刘鑫从军营归来后的最大感触。

  2017年,正在上大二的刘鑫应征入伍,成为东部战区信息保障某旅的一名通信兵。一小时军姿、低姿匍匐、武装5公里、400米障碍……两年的军旅生活,他在汗水与泪水中淬炼。凭借优异的专业技能,刘鑫在第一年就参加旅专业比武并获得第一名,第二年担任班级副班长,代表连队参加战区大比武。

  退役复学后,刘鑫结合入伍时的通信兵经历,进入南理工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继续学业。

  专业技能日渐精进,刘鑫心中萌生了一个念头:“海训潜水时,我曾为色彩斑斓的珊瑚震撼,可后来看到部分地区的珊瑚大面积白化,又格外揪心。”他想,能否利用所学为珊瑚进行“疾病早筛”,提前发出预警呢?

  刘鑫和同学组成团队,经过3年多研发,推出“巡礁卫士”设备,通过三维光谱协同成像的高精测量技术,精准筛查珊瑚病变组织,且能对一片海域的珊瑚状态进行有效预警。“我们已经在东海和南海部分海域进行实验,团队已经筛查出病变珊瑚3000余簇。现在,大家正在为这套设备进一步投入实际使用而努力。”刘鑫说。

  愿为一扇窗,讲好“金珠玛米”的故事 

  “我的爷爷是一名抗战老兵,虽然在我出生前他就去世了,但奶奶经常说起爷爷当年的故事,家里也有爷爷留下的一些老物件。”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中,孟祥嵘心里从小就埋下一颗参军报国的种子。

  2019年,孟祥嵘考取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入学后,看到征兵海报,他立刻报名参军。2020年,孟祥嵘终于实现梦想,奔赴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陆军某边防部队,成为白云山英雄团的一名士兵。

  他初到海拔4500米的雪域高原,不仅要克服高原反应,也承受着边关的孤独与寂寥。“老兵们默默奉献、坚守岗位的精神,白云山英雄团英勇、顽强、坚守的精神不断激励我前进。”孟祥嵘说,在行军途中偶遇藏族同胞时他们亲切地喊着“金珠玛米”向我们打招呼。“当我们走在边境线上时,简单的几句问候,让我觉得心里暖暖的!”

  2022年回校后,孟祥嵘化身校园国防教育的“播种者”,他牵头成立学校国防教育协会,还助力更多和自己一样退役的同学更好地适应环境、融入校园,也常用亲身经历点燃学弟学妹们的参军热情。

  2024年初,在参加学校举行的微课比赛时,孟祥嵘将白云山英雄团的故事融入微课堂。他从抗美援朝战争的白云山阻击战讲起,介绍白云山英雄团的历史沿革,也让更多人了解到这支英雄的队伍如何移防雪域高原、如何转型成为现代化部队。“我希望我能成为一扇窗口,让更多人了解英雄的故事和当代军人的优良传统。英雄离我们并不遥远。”孟祥嵘说。

  唤醒记忆,用数字技术复原老兵荣光 

  当93岁的抗美援朝老兵唐毅戴上VR眼镜,观看青年学子为他制作的“云端鸭绿江”电子相册后,他沉默良久,思绪万千。几分钟后,唐老给为他制作电子相册的扬州职业技术大学退役大学生士兵王进竖起了大拇指,并说道:“谢谢你!”

  2018年,王进离开校园,前往武警某部服役。因为表现优异,刚入军营,他就入选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至今,王进还记着当年那一幕——当自己的脚步声与正步节奏重合,攥紧枪托的手心沁出细汗。长安街两侧的欢呼声浪,像潮水漫过耳畔,攒动的红旗与胸前的勋章交相辉映。

  2023年退役后,王进回到阔别已久的大学校园。5年的军旅生涯,培养了他的自律精神和执行力。王进说:“我已经做好准备,迎接各种挑战。”

  在学习之余,王进和同学们一起走进社区参加志愿活动。“我家里也有老人,每次回家,总会帮长辈解决各种手机使用问题,我了解那些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的感受,愿意尽己所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2024年春节,王进曾作为“智慧助老”志愿者前往扬州市社区心苑小屋驻点。在这里他见到了唐毅老兵,并被这位同乡老兵的传奇经历深深吸引。之后每次来社区服务,王进都会特意看望唐老。“当知道唐爷爷存了很多自己的老照片后,我们就有了帮助他制作电子相册的想法。”在经过他的同意后,同学们特意在今年暑假给他送上这份特殊的惊喜。“没想到,我们运用学到的技术,触到了前辈们记忆里封存了72年的风雪。我们花费一点点时间,却可以让老人们高兴好一阵子。以后,希望我们的举手之劳,让更多老人感受到数字技术给生活带来的改变。”王进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