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娱

第26个记者节主题荐书|他们用笔尖照见时代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07 17:06:00

怀揣对真相的执着、对时代的热忱,记者们以笔为媒,记录世间百态、传递人间冷暖。在第26个记者节来临之际,不妨阅读这些由记者所写的书籍,走进历史现场,在他们的笔尖下看见时代的脉动与温度。

突破封锁的真相追寻

埃德加·斯诺与《红星照耀中国》


“斯诺先生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他一生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将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这是1973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去世时毛泽东发给斯诺夫人的唁电。

1905,埃德加·斯诺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1928年,怀着对东方魅力的好奇他来到了中国上海,斯诺接受了《密勒氏评论报》主编鲍威尔的邀请,参加《新中国》特刊的编辑工作,开始如饥似渴的了解中国。

这个密苏里大学新闻系的毕业生发现真实的中国和西方媒体笔下的报道截然不同,他想要知道共产党人是什么样子的,虽然当时国民党对陕北苏区实行严密封锁,但是斯诺下定决心,成为首个进入红色中国的西方记者。

他突破层层封锁,在1937年初到了陕北。在陕北的四个月里,埃德加·斯诺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无数震撼人心的瞬间:毛泽东在油灯下批阅文件的专注身影;周恩来在窑洞前与战士们下棋的爽朗笑容;红军士兵们在简陋的操场上进行军事训练的认真模样,他发现了红军队伍有着严格的纪律和朴素的信仰,官兵平等、军民同心并非宣传口号,而是真实的生活写照。他亲眼见证了红军如何在艰苦的条件下开展革命,如何组织农民识字学文化,这些见闻彻底颠覆了他对中国革命的固有认知。

1937年,埃德加·斯诺将自己在西北的见闻写成了《红星照耀中国》,在英国出版后迅速引发轰动,两个月内再版4次,发行十几万册。1938年1月美国兰登书屋出版该书。同年2月,上海地下党翻译出版了该书,为了便于在国统区和沦陷区发行,书名改为《西行漫记》。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这本书中那些未经粉饰的文字和照片,第一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面貌,打破了国民党长期以来的新闻封锁。《红星照耀中国》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作者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精神,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

中国新闻史里程碑

范长江与《中国的西北角》


范长江是第一个进入延安采访的中国记者,他的作品《中国的西北角》是与《红星照耀中国》齐名的新闻实录。

范长江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赵家坝村,自幼就随堂兄弟跟着祖父学习识字读书,1927年他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之后考入中央政治学校,1932年,进入了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1933年下半年起,范长江正式开始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益世报》等撰写新闻通讯。

1935年的中国处于危难之中,范长江非常有预见性的认为“中日一旦开战,沿海一带将难以久守,抗战的大后方必定在西北、西南。”他毅然向《大公报》总经理胡政之请战:“我要去考察西北,去了解红军。”1935年7月,怀揣着新闻理想的范长江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从成都启程,穿越陕西、甘肃、青海等中国西北广袤腹地,崇高的职业精神支撑他完成了对川、陕、青、甘、宁、内蒙古等省区的全景式扫描。

《大公报》于1936年8月将其通讯集册出版,这部作品之所以能穿越时空,不仅在于其记录的地理之广,更在于它以记者的独特视角,捕捉到一个民族在生死存亡关头的真实写照。从军阀混战的乱象到百姓的苦难,从红军长征的足迹到民族危亡的警钟,范长江以笔为剑,劈开了笼罩西北的历史迷雾。

范长江的笔触如手术刀般精准,解剖着这片土地上深重的社会创伤。这部作品首次公开报道了红军长征的真实踪迹,在国民党严密封锁消息、污蔑红军的背景下,他以记者的良知揭开了历史的真相。

《中国的西北角》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的不朽丰碑,被认定为20世纪中国新闻史不朽名篇,此后不断再版修订,2024年出版的勘注增补本新增"红军与长征"系列文章,进一步补充历史细节。这部作品也奠定了范长江作为新中国新闻事业开拓者的重要身份。范长江创立中国青年记者学会的日期11月8日也成为了每年记者节的日期。

无锡女记者的战地突围

冯韵娴与《生死96小时》


2011年,北非、中东地区发生剧变,利比亚政府军与反对派武装爆发激烈内战,由此引发了利比亚危机。在利比亚内战及卡扎菲政权倒台前后,来自中国无锡的战地女记者冯韵娴记录下了她的所见所闻,为人们真实还原了多年来陷入战火中的阿拉伯人,还原了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诉求和渴望,他们面对作者和其他外国记者时保有的朴实的善意和真挚的情感。

冯韵娴2009年入职央视,先后在阿拉伯语频道和新闻频道担任主持人、记者。她的足迹遍布中东各国,曾先后赴阿富汗、伊朗、叙利亚、伊拉克战争前线,经历数次死里逃生,发回了大量央视独家战地报道。2011年主动请缨,成为中国派往利比亚的战地记者。那时候的她不知道自己会经历一场死里逃生。当年8月,包括冯韵娴在内的38名外国记者遭到了卡扎菲政府军的围困,一时间,缺水缺电缺食物,人性在生死面前遭受着巨大的考验。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展现战争中人性的挣扎与复杂,以独特视角真实还原战乱之中阿拉伯人客观现状与内心情感,书中特别刻画了18岁士兵穆罕默德等鲜活角色,揭示了战争背后普通人的真实处境,被水均益、杨澜等名人推荐为"震撼人心的战争见证"。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