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娱

笔凝时代情 墨润江南处 ——孔庆忠中国画读解​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30 17:59:00

金秋时节,苏州美术馆的晨光里,6-7号展厅的笔墨清香循着光影漫溢开来。孔庆忠近七十件中国画作分“花鸟逸趣”“水乡江南”“心境意象”三大单元静静陈列:既有运河烟波的雄浑气象,又含江南水乡的灵秀韵致,更藏寻常烟火的温润暖意。这并非一场刻意张扬的艺术宣言,而是一位画者十年扎根昆山,以笔墨为舟,在传统与生活的湍流中摆渡后,向观者呈上的真诚回望。正如潘天寿所言:“画事须有肝胆,有识见,有笔墨,三者备,乃可独立于艺林。”孔庆忠的作品,恰是这三者交融共生的生动注脚。

笔墨为骨:传统根基上的时代新声

孔庆忠本科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书法专业,研究生阶段专攻中国画(山水方向),师从张友宪先生,2016年入职昆山市文化馆。他的艺术风格,始终深植于中国书画的传统沃土,又清晰烙印着当代审美的鲜明印记。在中国艺术谱系中,书法与国画从来不是孤立的门类,而是血脉相连、神理共通的共生体,“笔墨同源”的精髓早已融入他的创作肌理。他深谙传统笔墨的法度,于“五笔七墨”的古法中汲养,却不拘泥于古人的窠臼。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美协副主席、江苏省美术馆名誉馆长徐惠泉评价:“这几年孔庆忠找到了独特的创作方法,尤其在水墨运用上有自己的见解。展览中的写生作品以水墨塑造形象,他画玉米地、水乡船只、花卉的技法十分出色。他给我们的启示是,艺术家通过自身努力找到专属创作方法,就能打开创作新局面。”

斩获江苏省第四届山水画展最高奖的《太湖新韵》,最能彰显其笔墨功底与时代意识的探索实践。作品并未沿袭传统太湖山水画一味柔媚的格调,而是以中锋立骨、侧锋铺墨,将太湖的烟波浩渺与现代江南的蓬勃生机熔于一炉。远山用淡墨层层积染,晕出朦胧空灵之美;水面上隐约可见的现代航运元素,以极简笔墨轻点而出——既不破坏画面的古典意境,又暗合“新韵”题旨。这种“借古以开今”的创作理念,让传统山水的程式中注入了当代生活的鲜活气息。

“花鸟逸趣”单元的作品,尽显他对笔墨情趣的审美。笔下蔬果禽鸟不追工细描摹,独重“气韵生动”,每一笔都透着自然野趣与生活温度;而“心境意象”单元的《逐梦深蓝》,则突破传统山水的题材边界,将笔墨语言延伸至家国情怀的表达,鲜明呼应了近些年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时代特征。作品以雄健笔墨勾勒海军舰船轮廓,大海的墨色层层叠加,既有传统水墨的氤氲质感,又传递出海军驶向深蓝的豪迈气概。这种题材拓展,见证着他对生活的敏锐关注与对时代的深刻体察——将感同身受的大情怀、真情感注入笔端,让书画作品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尽显当代中国的蓬勃气象。苏州国画院院长、苏州美协副主席孙宽也认可他的艺术突破:“近年来,孔庆忠的山水画在国内展览中屡次获奖,形成了以黑、白、灰纯水墨表现江南题材的个人风格。其纯水墨创作兼具当代感与现代形式探索。”

十年凝眸:客居者的艺术修行与心灵成长

孔庆忠为人憨厚讷言,微信签名“讷于言而敏于行”正是其人格写照。他在展览自序中写道:“客居昆山的这些年,日子是被画笔一截一截丈量着走过的。”这十年,是他沉潜修行的十年,更是他从“异乡人”到“新昆山人”的心灵扎根之旅。艺术创作从来不是孤立的精神活动,而是与生活境遇、生命体验深度交织的过程,孔庆忠的创作感悟,恰是对这一规律的生动诠释。为精进技艺,他“但凡有空,便在画室中日夜耕耘,虽未到纸堆成山、墨凝成河、笔秃成冢的境地,却也堪称‘废画三千’”。历史向来眷顾那些颖于悟、敏于思、勤于行的创作者。这份执着与坚守,让他的笔墨在反复锤炼中日渐醇厚,也让他的内心在不断探索中愈发笃定。苏州美协主席、苏州美术院院长陈危冰也表示:“这些年,孔庆忠在绘画领域投入大量精力,风格特立独行,在形式语言和题材上潜心钻研,近年频繁亮相全国各类展览且屡获入选。本次展览题材全面,涵盖山水、花卉、人物。作为青年艺术家,他创作态度端正,既扎根传统又贴近生活,作品皆源于鲜活现实,工作之余始终辛勤耕耘。他以纯粹水墨画、没骨法拓展题材、探索笔墨语言,这种形式相对单纯,创作难度极大,犹如‘走钢丝’般极具挑战。对年轻艺术家而言,坚守正道尤为可贵。”

写生是他艺术成长的重要路径,生活中的烟火气则是他创作感悟的不竭源泉。江南古镇清晨的薄雾、午后稻田的光影、巷弄里渐次亮起的灯火、菜场里此起彼伏的吆喝声——这些看似平凡的场景,都被他以最质朴的笔触撷入画纸。《千重穗影兆丰年》中,金黄稻穗沉甸甸地弯着腰,田间光影交错,满溢着丰收的喜悦;水乡系列作品里,青瓦白墙的水中倒影、摇橹声里漾开的涟漪,都裹挟着江南生活的温润质感。这些作品没有宏大叙事,却于细微处见真情,正如他在自序中所言:“它们不是什么宏大的题材,却是我作为画者,与这片土地最真切的对话。”

十年磨砺,让他逐渐挣脱“必须画出什么”的束缚,步入更自由的创作境界。那些曾困扰他的技法难题、曾让他焦虑的创作瓶颈,都在时间的沉淀中化为滋养灵感的养分。他的作品,从最初的生涩拘谨到如今的从容自在,一笔一画都镌刻着成长轨迹:“它们或许不够成熟,却诚实得像本日记,一笔一画都是我最真实的心跳。”


烟火入画:生活美学的诗意升华

孔庆忠作品最动人的特质,在于对生活美学的精准捕捉与诗意升华。他以画者的敏锐感知,从平凡生活中提炼美学元素,让艺术回归生活本真。在他的笔下,生活与艺术不再是割裂的两极,而是互为滋养、彼此成就的共生生命体。

“水乡江南”单元的作品,是他对江南生活美学的集中诠释。江南水乡的粉墙黛瓦、古城新景相映成趣,皆化为他写生创作的不竭源泉,点燃其艺术热忱。每至周末,他常徜徉于昆山城乡及周边景致,以笔为媒、以景入画,在锦溪古桥、千灯老街、周庄牌楼、夏驾河畔的风光里捕捉灵感,于苏州园林雅韵、都市水墨意境中勾勒神韵。经年累月,先后创作出诸多佳作,将江南灵秀与人文底蕴凝于尺幅之间。《千灯写生》中,秦峰塔的剪影在暮色中静静矗立,古镇街巷蜿蜒曲折,灯火次第亮起,晕染出温暖静谧的氛围。作品并未细致刻画建筑的每一处肌理,而是以写意笔墨捕捉古镇的整体意境——青瓦白墙的色块对比、线条的疏密交错,都透着江南水乡独有的闲适与雅致。

在孔庆忠看来,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都可能蕴藏着美学价值,关键在于画者是否拥有发现美的眼睛与感受美的心灵。他在自序中感谢“每一道落在画纸上的光”,这光既是物理意义上的光影,更是生活中的美好与温暖。正是这份对生活的热爱与敬畏,让他的作品始终充满生命力,也让他的艺术创作拥有了永不枯竭的灵感源泉。

金秋午后,姑苏满城桂香浮动,一缕阳光穿过美术馆的窗棂,落在《太湖新韵》的墨色里。我们仿佛看见,一位画者正握着画笔,在江南的烟雨朦胧中,在生活的烟火氤氲里,继续描绘着属于他的艺术长卷。墨色未干,初心如磐,这便是孔庆忠赠予观者最珍贵的艺术回响。文/叶  凤

(作者:叶凤,昆山市文化馆馆长,研究馆员。)

校对  潘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