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去世,关于这位物理学巨擘的一些事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18 13:10:00
据新华社报道,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去世,享年103岁。
杨振宁设立的第一个奖学金在南京大学
杨振宁长期在清华大学任教,但他与南京大学也有着不解之缘。上世纪30年代,当时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现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毕业生吴健雄博士与杨振宁、李政道合作建立了“宇称守恒定律在原子核基本粒子弱相互作用下不能适用的理论”,在学术界上有重大贡献。
1997年,杨振宁受聘为南京大学名誉教授,并在2000年首次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了南大“杨振宁奖学金”,时任南京大学校长蒋树声曾透露,2000年10月底,杨振宁先生受华英文教基金会的资助和邀请来南京大学进行学术访问,在一次交谈中杨先生了解到大陆高校贫困生现象较多,很多学子在物质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努力学习,他便有了设立奖学金资助学生学习的想法。但他虽然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财力却十分有限,于是将他在南京期间所作的几场学术报告的报酬捐献出来,包括2000年4月参加《华英讲座》所得的10000美元讲课费,当年10月底杨振宁博士又欣然把5000美元的支票交给蒋树声校长,作为南大杨振宁奖学金的第二笔基金。另外南京大学也作了一部分配套资金,使奖学金基金总额达到50万元。这也是杨振宁先生首次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奖学金。
杨振宁的字“伯瓌”是父亲对他人生的最好概括
杨振宁生于纷乱年代,1921年,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离开了合肥、在安徽小城安庆教书。安庆以前叫怀宁,杨武之为了纪念,就给他的大儿子取名杨振宁。
杨武之很早就注意到了小小的杨振宁天赋异禀,极其聪明,1935年,杨武之在杨振宁的一张照片下写下,“振宁似有异禀,吾欲字以伯瓌(guī)”。这正是杨振宁的字的由来,“伯”意为长子,“瓌”通“瑰”,意思是美丽、珍奇,外表表示丰仪俊美,内在表示天赋异禀。比如古人说“容貌瓌杰”。用“伯瓌”作为儿子的字,可见父亲的期许。杨武之还给另外三个孩子杨振平、杨振汉、杨振玉分别取字为:仲琪、叔勇、雅温。伯、仲、叔是表示老大、老二、老三的顺序。
作家罗广斌、宗璞都曾是杨振宁的学生
杨振宁一生培养过的学生不计其数,遍布全球,其中不少他指导过的学生已经成为了物理学领域的中流砥柱。在他的众多物理学门生之外,还有几位十分特别的学生。
2008年4月27日,应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之邀,86岁高龄的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杨振宁来到郑州作题为“我的生平”的演讲。在这次讲座中,杨振宁回忆说1944年,他在西南联大获硕士学位,同年获得了赴美深造的机会,但为了护照、签证等事,足足拖了一年。在等待出国的这一年里,杨振宁在父亲的引荐下,成了西南联大附中的一名代课教师,教高中数学。杨振宁教的班级有30多名学生,其中一位名叫杜致礼的女生是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的爱女,后来成为了他的妻子,这批学生中还有后来出名的罗广斌和宗璞。杨振宁说,当年倒也不觉得罗广斌在写作上有多大的天赋,1971年自己首次访问新中国时,别人向他推荐《红岩》这本书,当时一看到书上的作者名就想“这跟我的一个学生名字一样”,后来才知道原来就是同一个人。
罗广斌1924年11月22日,出生于四川忠县(今属重庆市)。抗日战争时期,在成都建国中学读书,师从马识途。上世纪40年代参加地下工作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11月27日在敌人大屠杀时从白公馆越狱脱险。1950在《红旗飘飘》上发表与刘德彬、杨益言合著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并于1959年2月出版。1959年1月开始,与杨益言合作,在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的基础上,创作了长篇小说《红岩》,描写了全国解放前夜,白区共产党员用热血和生命同反动统治者进行最后的拼杀故事,并塑造了许云峰、江姐等一批性格鲜明的革命志士的形象。1967年2月10日去世。
作家宗璞,本名冯钟璞,是哲学家冯友兰之女,1928年7月26日出生于北京代表作品有《东藏记》《红豆》《丁香结》《紫藤萝瀑布》等。
西南联大五才子仅剩一人
1938年杨振宁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在这所有着“中国教育史的奇迹”的高校里,流传着这么一句顺口溜:“西南联大五才子,西南联大五才子”,指的是在西南联大求学期间以卓越才华著称的五位学生,分别是“湖北朱”朱光亚,“安徽杨”杨振宁,“文”许渊冲,“法”王传纶,“工”王希季。五人不仅同年级求学,还曾在昆明南英中学兼职教书,许渊冲任教务主任,朱光亚任班主任,他们共同经历了战火中的学术自由与家国情怀,毕业后在各自领域成就斐然,成为"文理法工"四大学科的标杆。
2012年,经济学家王传纶去世,2011年,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朱光亚去世,2021年,翻译家许渊冲去世。随着杨振宁的离世,曾经的“西南联大五才子”仅剩中国卫星与返回技术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希季院士。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沈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