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行天地间,品高道自远——读周新长篇小说《招投标》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26 11:07:00
夏学海
读了长篇小说《招投标》,我至少有三点体会。首先,我再次认识到招投标市场的惊险与复杂。作为各行各业的肇始环节,招投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个拥有3600多人的建筑企业,连续9个月投标失败,企业发展陷入极度困境。在第一章中,作者以这样的悬念,拉开了精彩的序幕。当我读到这里,能完全感受到这是一部现实题材、颇具揭露性的作品。基于资本运作的宏大棋盘上,市场经济的大浪潮中,规定与规则、人情与人性的纠葛错综复杂,招投标市场就像一个隐藏着无数秘密的灰色地带,充满了各种不可预知的隐情。
20年前,我随同一位领导在党校学习,这期有一项关于招投标管理的研讨活动。当时在组织文稿时,我们就提出了在招投标系统构建“科学决策、有效执行、规范监督、严肃问责”的制度体系,并创新提出了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和信息技术,建造“玻璃房子”一样的管控模式,得到有关方面领导的首肯。所谓“玻璃房子”管控模式,就像是一座由透明玻璃搭建而成的房子,岗位人员在“玻璃房子”里履职,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暴露在公众的视野之下,所有违反制度的行为都会一览无余,被发现即受到严厉的追究和惩处。
然而从小说的描述来看,招投标市场依然还存在着诸多瑕疵和漏洞:人为的情形五花八门,见不得光的手段层出不穷。投标部总监赵立娟在辞职时无奈地感慨道:“投标比投胎还难。9个多月,是孩子都该生出来了。”这句看似幽默的话语背后,却饱含着无尽的辛酸和无奈。
这部作品中,在决定建筑单位生死命脉的关键领域,各种“花花肠子”和“弯弯绕”的算计纷纷涌现。为了中标,各方势力可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有的不惜采用欺诈手段;有的则通过贿赂来获取内幕信息;还有的恶意压低价格进行不正当竞争。各方你死我活,头破血流,直到“黔驴技穷”。
李光田和江自妍的爱恨情仇作为感情线,从头至尾贯穿其中,就像一根细腻的长线,将招投标市场的诡异与人性的复杂紧密地交织在一起。通过对他们情感故事的抽丝剥茧,使我们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世事人情的冷暖、爱情与利益的冲突,最终都会被资本捆缚。在小说里,我们还可以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品味到房地产的发展历程;而他们在市场浪潮中经历的撕裂与发迹,以及高房价的成因也在这些故事中隐隐浮现,让我们不禁对房地产市场的现状和未来产生了新的认识。
其次是引发思考“头顶上帽子的高度”的隐喻与拿捏。在建设领域最火爆的十年前,企业数量和从业人数很多,招投标涉及多个复杂的环节,包括土地、设计、施工、材料、设备等,每个环节都需要特定的人员参与。作者通过人物的重构、事件的组合和艺术的加工,将诸多细节变成二十多个扣人心弦的故事。这些故事充满了画面感,有紧张刺激的明争暗斗,也有爱恨缠绵的情感纠葛,让读者手不释卷、欲罢不能。
《招投标》的语言特色简洁明快,干净利索。各种工作场景中的敏锐观察,捕捉那些有意思的细微瞬间,不放过任何一个能够反映行业本质的案例。在书中,作者将日常的工作情景、生活场景描绘得生动有趣。那些接地气、冒热气、有生气的对话与独白,将凡人凡语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让细心的阅读者能够从中有所感悟,有所启迪,有所收获。
作品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冯于强是一个富有管理经验的职业经理人,他身材高大,在工地的脚手架下弯腰行走时,头上的安全帽偶尔会“嘣”地一声碰到脚手架上的钢管。他原本是板着面孔的人,而在这个时候,他的幽默性格就表现出来了,他会笑着对周边陪同人员说:“哈哈,我经常忽略了头顶上帽子的高度。”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冯于强诙谐风趣的一面,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工地生活的真实和质朴,更能洞悉到冯于强是一个不重视管理级别的人。“头顶上帽子的高度”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职位高低。
而形成对比的是另外一个人宋文玲。她是主管人力资源的女孩,岗位很重要,而且父辈是做官的,优越与优势可想而知。她热爱这个公司,想主管一切,更想成为未来接班的老板夫人;她是小说整体版块与爱情线上处于A角之后的尴尬角色,表现得非常丰满。但冯于强为了中标,让宋文玲冲到一线,最后造成两死四伤的悲剧。从事故的教训中,我们反思一下现实生活里,很多人在权力和地位面前、在财富和爱情面前迷失自我,忘记了“帽子上的高度”,因而走上了一条反方向的道路。所以小说后面有这样的感叹:“人生就像工程招投标,跟所处的环境,有太多的关系。”
然后是感悟人性善良的回归与光亮。阅读《招投标》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一个行业的艰难。站在建设项目招投标的大平台上,我们看到了资本与人性的角逐,财富与道德的较量。而善良的醒悟,在李光田和江自妍身上,都有一个蜕变的过程。从江自妍的坚守,到李光田走出红尘,人性实现了回归与觉醒。而张大少这个拥有亿万财产的阔少,在白热化的竞决中,产生了新的焦虑,他的那种生命感悟、善良本质与彰显,是小说给现实社会带来的一束文明进步之光。
《三字经》开篇就是“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到底是善还是恶,至今仍是社会学家、哲学家争论不休的话题,也成了人生于尘世难以搞清的模糊与混沌。我们从《招投标》这部小说中,可以领会到人之初并无性恶性善之分,而是在生命的成长过程中,在物质与精神的追求中,产生了物欲、贪欲和各种关系之后,善恶就会暴露无遗。在资本可以撬开一切的经济社会里,像李光田这样的觉醒者并不多。
李光田经历了血的教训之后,终于从迷失中苏醒过来,他深刻反省了自己的过去,意识到错误和亏欠。他决定出家修行,通过修行来净化自己的心灵,寻找真正的自我。他的这一决定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决心,也表露了他对人性的重新认识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他们对资本、爱情和人际关系都有了全新的认知,这种认知的转变不仅仅是个人的成长成熟,更是整个社会进步的体现。
在《招投标》中,江自妍是作者重笔塑造的女性形象。她始终如一地坚守着善良正义的品质,在面对财富带来的巨大诱惑和压力时,她没有被金钱冲昏头脑,始终保持着清醒。她深谙财富只是一种工具,而不是人生意义的终极目标。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正能量,用正能量感染了身边的人;她把正常赚来的钱投资建设中医院,救死扶伤,似乎是对某些不良现象的深刻讽刺。
书的最后,从两家人给第三代取名细节中,读者能深深地感受到代际传承的崇高寓意。出家修行的李光田按家谱辈分“家志传千秋”为双胞胎孙子起名“乔传易”,而江自妍则按“德行天地间,品高道自远”为孙子起名“江德宽”,这两个名字都不是简单的符号,而是沉甸甸的家族精神和道德信仰的传递,象征着世间美好品德的生生不息。一个新的轮回由此开始,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的回归和未来的光亮。
(夏学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中国石油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红色文化研究会理事。主要作品有报告文学《草根书记》《老兵仁心》《闲不住的好人施红忠》《为了金兰》《龙腾四海》;散文集《酒文化探微》《种植心田》《灌河的春天》;诗集《无名山草》《乡村的风》《负轭之思》等,有五十多篇作品在相关征文中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