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超江苏|书法家言恭达节临《石门颂》十六条屏解析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12 15:43:00
石门颂全称《汉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又称《杨孟文颂》,是中国著名汉刻之一,是摩崖石刻的代表作,东汉建和二年(148年)十一月刻,摩崖隶书。通高261厘米,宽205厘米,书体为汉隶,刻书二十二行,满行三十一字,全文共655字,全面、详细地记述了东汉顺帝时期司隶校尉杨孟文上疏请求修褒斜道及修通褒斜道的经过。《石门颂》与略阳《郙阁颂》、甘肃成县《西狭颂》并称为“汉三颂”,它对后来的书法艺术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人们称之为国之瑰宝。
言恭达以八尺十六屏巨制意临东汉摩崖经典《石门颂》,不仅是对汉隶“隶中之草”的深度诠释,更是其“清、拙、厚、大”书法美学思想的极致展现。《石门颂》原刻以“圆笔逆入,线条瘦劲”著称,言恭达则以长锋羊毫裹锋绞转之法强化其篆籀意蕴:起笔如熔金凝铁。逆锋藏势,使线条如“屋漏痕”般沉涩,如“命”“升”等字中长垂笔,中段饱满而收笔以渴墨逸出,既保留原碑的飞动之势,又赋予青铜铭文般的凝重质感。行笔如挽舟逆行。借鉴《石门颂》横画不平、竖画不直的自然笔势,以逆势涩行增强线条张力,避免流滑,如“诵”“通”等字的弧笔,似老藤盘石,于静态中暗藏勃发之力。
言恭达隶书以汉碑为基,兼取简牍率真。将《石门颂》的放纵舒展与《好大王碑》的稚拙结合,如“为”“帝”等字,结体宽博而笔势飞动,形成北势南韵的独特风格。另外,部分笔画融入行草意态,如“八”“荒”等字的撇捺,以简牍笔意打破隶书静态框架,增强书写灵动性。
在墨法上湿墨取韵,涨墨塑形,其“湿墨”并非简单饱蘸水墨,而是水破墨、墨破水,通过生宣与长锋羊毫的相互作用,形成水墨氤氲的金石效果。浓墨如青铜垂露,强化线条立体感,如“惟”“有”等字的笔画,浑厚若钟鼎浇铸,再现摩崖的原始质感。淡墨似云烟虚灵,通过墨色自然渗化,使字间气息流动,如“泽”“南”等字的疏朗布白,营造出“真空妙有”的禅境。“渴笔”是言恭达善用墨态的关键手法,“飞白”如剥蚀沧桑,如“厉”“废”等字的断笔处理,增强线条的屋漏痕质感。墨色层次对比,浓处压阵,渴处透气,形成“润含春雨,干裂秋风”的视觉节奏,契合《石门颂》和平简静、遒丽天成的审美理想。
言恭达节临《石门颂》十六条屏,以篆籀笔法重塑摩崖筋骨,以精微墨法再现金石神采,更以恢弘章法抒写文化自信。在当代书坛回归经典的浪潮中树立了守正创新的标杆,彰显了“笔墨当随时代”的深刻命题。
识别二维码参与书超江苏
言恭达先生节临《石门颂》十六条屏部分欣赏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