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娱

文化时评| 别让烂梗“烂”了心,抵制网络烂梗是一堂绝佳的开学第一课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09 12:28:00

“人有三不笑:不笑天灾,不笑人祸,不笑疾病。”9月8日,重庆一家初中的历史教师刘老师在课堂上制止学生说网络烂梗的视频在网上引发热议。

事件的起因是9月开学后,班上一名学生向她反映自己被一些同学叫“唐人”非常难受,刘老师在网上搜索后才知道“唐人”一词被异化为侮辱性用语,变成了影射“唐氏综合征”的网络烂梗。在随后的德育课上,刘老师教育了学生“唐人”是用疾病命名的网络烂梗,对患病的人很不尊重,学生在理解“唐人”意思后再也没有这样说过,此举获得了不少网友的点赞。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语言和诗文一样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变化,网络时代带来的“新语言”中有让人耳目一新的表述,也有引发社会各界担忧的烂梗。“学生学不会好好说话”成为家庭、学校共同的担忧,“栓”字组词组出来了“栓Q”,张口闭口就是“鸡你太美”“你个老六”,更令人忧心的是一些网络烂梗会将原本正常的词汇扭曲为暗含低俗、侮辱信息的词,严重影响了语言的庄重和纯洁,对汉语的规范化使用产生不良影响。

“梗”文化作为互联网传播中特殊的语言现象,对青少年的影响本身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一些轻松的、并没有恶意的梗具有趣味性,有助于青少年快速融入社交圈,拉近朋友之间的距离,也起到了表达自身情绪的作用。但另一方面,“烂梗”潜在的风险不容小觑,青少年处于三观、语言体系的构建期,部分网络烂梗存在“碎片化”“低俗化”“语义模糊” 等问题,长期依赖烂梗交流会弱化其规范语言表达能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学生学不会好好说话了”,不仅可能出现语言贫瘠,词不达意,书面写作也可能出现逻辑混乱,青少年逐渐丧失精准表达情感、描述事物的能力。另一方面,部分网络烂梗存在戏谑历史、消解主流价值观、歧视特定群体的不良导向,价值观尚不成熟的青少年对信息的识别能力不足,把烂梗当成日常用语,模糊是非边界,被动接受了烂梗背后错误观念。

刘老师在课堂上制止学生说烂梗可以说是一堂绝佳的开学第一课,教师作为语言教育的第一责任人,有义务引导青少年掌握规范、精准的语言表达。制止烂梗的核心目的,并非禁止青少年接触流行文化,而是明确“场景边界”,学生们可以接触网络流行语,但是必须明辨这些梗会不会伤害到别人,“唐人”一词扭曲了原本的含义,伤害了自己的同学,也伤害了患病的病人,而脱口而出这个词的学生或许从未意识到自己说出的话给别人造成了怎样的伤害,老师在课堂上的干预不是说教,而是帮助青少年建立语言使用的道德边界。对于网络梗文化,不必谈梗色变,但也不能放任自流,反对青少年使用网络烂梗是为了推进语言文字的规范化使用,也是教会他们尊重他人,别把冒犯当有趣,让孩子明白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比单纯的禁止更加有用。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