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必胜》幕后的南京人|音乐总监杨帆:让旋律像雕塑般定格那份坚韧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05 11:43:00
舞蹈《殇》再现南京大屠杀的惨烈,当 “300000” 这一醒目数字在舞台上浮现,无人能抑制眼中的泪水;胜利时刻的重现里,“日本投降” 的红色电波穿越八十载时光,依旧拥有震撼人心的力量……9 月 3 日晚,“正义必胜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文艺晚会”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落下帷幕。这场演出迅速刷屏,持续引发热议,其融合舞台表演、多媒体沉浸式音效的呈现方式,构建出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历史情境,深深触动国人内心。有网友动情留言:“阅兵看得我热血沸腾,晚会看得我泪流满面”“建议这场晚会能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巡演”。9 月 4 日,记者专访了晚会音乐总监杨帆,听他讲述这场视听盛宴背后的创作故事。
携手“舞坛双子星”:
首次挑大梁,挑战中完成思想洗礼
此次晚会的总导演,是来自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的青年编导周莉亚与韩真。这对被誉为 “舞坛双子星” 的搭档,凭借《永不消逝的电波》《只此青绿》等作品声名鹊起,以联合总导演身份创排的四部舞剧,更是三度斩获 “文华大奖”。而中国交响乐团作曲家杨帆,曾与她们在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有过默契合作,此次亦是再度携手。
对 80 后音乐总监杨帆而言,这次经历格外难忘,首次以音乐总监身份挑大梁,也让他直面诸多挑战。“这次创作和我们平时的工作模式不太一样,有大量创意头脑风暴的环节,工作量远超预期。单是看排练,我就看了不下一百遍。这段经历对我来说,不仅是一次专业上的学习,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洗礼。”
值得关注的是,这场晚会从台前到幕后,随处可见 “青春面孔”:80 后担任导演,幕后编导团队中 90 后占比颇高,00 后演员的比例更是超过 50%。这是一场真正由年轻人主导的晚会,青春活力与厚重历史主题的碰撞交融,赋予演出独特意义。在杨帆看来:“希望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这段历史。我们这代人有责任把历史传承下去,讲给更多人听,让年轻一代读懂先辈的牺牲与坚守。”
杨帆介绍,《正义必胜》主创团队虽年轻,却都有着丰富的大型活动参与经验和扎实的作品履历。参与创作的作曲家近 20 人,阵容实力雄厚:赵麟曾为 2022 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等重大活动负责音乐创作;杨帆与吕亮近年接连打造出《永不消逝的电波》《只此青绿》等爆款舞剧;吕埕平、郭好为深耕影视音乐领域,为多部知名影视作品配乐;黄凯然、王华谙、郑阳以交响乐创作见长;当代女性作曲家代表王丹红擅长驾驭大视角、大题材作品;丁豆豆等年轻编曲则善于运用鲜明的当代音乐语汇……“每一位作曲家都有自己的专长与优势,大家通力合作,为《正义必胜》铺展了恢弘壮阔的音乐底色。”
对擅长舞台剧创作的周莉亚、韩真而言,此次将晚会以 “剧” 的概念打造,呈现为一部情境史诗剧,可谓水到渠成。杨帆说,“这次音乐上的创新,很多是音乐与肢体舞蹈、灯光、服装等元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总导演的带领下,团队所有人劲往一处使,观众看到的更多是视听融合带来的‘新意’。”
刻在南京人心里的伤痛:
《殇》的旋律里,藏着伤痛与希望
从长江路小学到南京九中,杨帆的音乐启蒙始于南京,也是在钢琴老师的建议下,他后来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学习作曲。作为南京人,杨帆坦言:“南京大屠杀是永远刻在我心里的伤痛,每次触及,都能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历史重量。《正义必胜》文学撰稿之一徐珺蕊也是南京人,我们想把这份家乡的情感融入其中,让历史的温度能真正传到观众心里。”
舞蹈《殇》中,一对兄妹在侵略者枪口下辗转逃生,但最终,哥哥随着一声枪响倒在了南京大屠杀的万人坑里。妹妹抓住哥哥冰冷的双手环抱在自己身上,影像凝成的二月兰在他们身边开放蔓延。“当东三省被占领,中华民族陷入最危险的时刻,这对兄妹就在逃难队伍中。为了体现生命的不屈,我们在音乐创作上追求一种‘雕塑感’,让旋律像雕塑一样定格住那份坚韧。” 杨帆介绍,主创团队的灵感源自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雕塑。
1939 年,侵华日军军医山口诚太郎因目睹战争的残酷惨状,公开发表反战言论,被军方勒令遣返。离开前,他将南京常见的二月兰种子带回日本,并为其命名 “紫金草”,以此寄托对和平的期盼。2009 年,日本和平友好人士捐资塑造的 “紫金草女孩” 铜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平公园内落成,成为和平的象征。
“舞台上,地面铺满象征南京的二月兰,这对兄妹的角色也一直贯穿到演出第五部分《如你所愿》中。” 晚会里,演员宋春丽饰演在南京大屠杀中被哥哥保护着活下来的妹妹,白发苍苍的她手持紫金草,隔空与生命永远定格在青年时期的哥哥对话:“我是你拿命护着的妹妹”“我不用再逃了”“我们家现在四世同堂了”“我们的血脉没有断”…… 每一句话都直戳人心,让无数观众落泪。网友感慨:“相信先辈们都能看到如今的和平盛世!” 杨帆说:“总导演始终强调,《殇》不仅要展现历史的伤痛与沉重,更要传递出生命的不屈与对未来的希望,这是我们在创作中始终坚守的核心。”
融合创新经典音乐:
用创作告慰那些为和平牺牲的英雄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的重要节点,回望历史、致敬经典是晚会不可或缺的环节。杨帆介绍,《正义必胜》中,经典作品与新创作品的比例约为 7:3,那些铭刻着民族记忆的旋律,在晚会中不断回响。
第一场 “怒吼吧,黄河” 里,《松花江上》的沉痛追忆、《黄河大合唱》的振奋鼓舞,以及老词新曲重新诠释的《露营之歌》,共同勾勒出民族危亡时刻的抗争图景;第二场 “红星照耀中国” 中,《延安颂》《抗日军政大学校歌》《抗日将士出征歌》与充满陕甘宁地域特色的《东方红》《万丈高楼平地起》相互呼应,展现出革命圣地的精神力量;第三场 “不可战胜的力量” 中,《八路军军歌》《琼崖独立队之歌》《地道战》《游击队之歌》《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在太行山上》等经典曲目接连唱响,《大刀进行曲》的音乐动机更是以辉煌的铜管音色,融入舞蹈演员的飒爽英姿,尽显英雄气概;第四场 “共同的黎明” 里,《小路》《红河谷》《啊,朋友再见》等曲目,传递出世界人民并肩作战的斗志与团结;第五场 “正义永恒” 中,《我爱你,中国》的深情旋律萦绕耳畔;最终,晚会在《势不可挡》《命运与共》两首新创作品的激昂旋律中落幕,向时代与世界传递出深切的关怀。
“除了编配与编排上的音乐创新,更重要的是实现情境化演唱 —— 将歌曲还原到它所处的历史环境中进行演绎,为此很多作品都进行了重组与融合。” 杨帆举例,第一场中,在《祭黄帝陵文》的朗诵结束后,一段全新创作的音乐自然衔接,顺势引出《黄河大合唱》中《怒吼吧,黄河》的呐喊,整个过渡流畅自然,毫无违和感。
除了统筹音乐创作、统一风格、协调舞台导演需求,杨帆也将自己的创作融入晚会,其中献给 “无名者” 的《无名者勋章》便是他的心血之作。为了更好地诠释这份情感,杨帆专程走访云南的无名烈士墓、四川建川博物馆,将对烈士的崇敬与缅怀凝聚在旋律中。歌曲中,逝者如铜像般坚定前行,纵使无名也不坠信仰;马佳、郑棋元、蔡程昱、徐均朔四位歌手怀抱鲜花,代表今人向无名英雄致以敬意。杨帆表示:“选择演唱者时,我们没有局限于美声或民族单一唱法,而是兼顾不同风格,同时注重发挥音乐剧、歌剧演员的表演功底,让演唱更能承载这份厚重情感。”
“舞台是遗憾的艺术,但这份遗憾也是创作的魅力所在 —— 它让我们能从中汲取经验,下次做得更好。” 谈及此次创作,杨帆感慨道,“这几个月的忙碌很值得,最欣慰的是看到作品在舞台上完美呈现,所有人的努力都没有白费。我们的创作,是为了告慰那些为和平牺牲的英雄,把想对他们说的话通过音乐传递出去,在这一点上,我们没有留下遗憾。未来如果有机会,我们还会继续打磨这部作品,让它传递更多力量。”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视频 张楠 赵晨
杨帆工作照由王徐峰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