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200万人奔赴这座纪念馆,拉贝后人:暴行中的人性光辉让《南京照相馆》大火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8-31 16:57:00
这个夏天,观众参观热潮涌动。据统计,暑期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迎来200余万名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创近年暑期观众接待量新高。
身临其境给孩子上一堂历史课
这里成为亲子家庭的热门选择,许多家长特地带孩子前来,通过回望历史,让家国记忆融入孩子的成长中。据统计,暑期近40万名18岁以下观众走进纪念馆,在沉浸式参观中感受家国情怀,传承精神力量。
来自天津的五年级女孩席钰姗说:“在纪念馆中,历史真实地摆在眼前,身临其境。”看到展厅中展示的集体屠杀地及丛葬地土罐时,女孩说:“土罐里的泥土曾见证日军的暴行,它提醒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这段民族伤痛。”
八一建军节当天,来自云南的退伍军人杨先生特地带孩子走进纪念馆。杨先生说:“孩子渐渐长大,有些历史必须让他知道。孩子虽有所耳闻,但对南京大屠杀的具体情况没有确切的认知。希望他能记住历史,记住有国才有家。”
来自河南的男孩李懿哲翻动刻有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名录的“铁书”。他的小姨在一旁轻声说:“这些名字的背后,是一个个曾经鲜活的家庭。历史铁证如山,这段历史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忘。”
南京六年级小学生宋轶楷将在学校“开学第一课”上分享参观纪念馆的心得,他说:“我会和同学们一起思考,如何传承这段历史记忆。我也想和同学们共勉,珍惜学习环境,从身边小事做起,勤奋学习。”
拉贝后人分享《南京照相馆》观后感
随着电影《南京照相馆》热映,不少观众走进纪念馆,探寻影片背后的历史真相。“南京大屠杀史实展”中播放的“京字第一号”证据相册视频,吸引众多观众驻足。
约翰·拉贝的孙子托马斯·拉贝在参观时,这份珍贵相册吸引他停留仔细观看。观看《南京照相馆》电影后他特意发布影评称,“影片以一家小型照相馆为中心,他们的员工冒着生命危险,秘密冲洗底片,揭露日本士兵犯下的暴行。这些图像后来被使用,作为战犯审判的证据,成为真相的证明,保留并储存以防湮没。”在他看来,使得《南京照相馆》大火的是暴行中的人性光辉。“暴行画面中,家人被处决,妇女被侵犯,平民被屠杀,让人难以看下去,然而这部电影也强调了无声的反抗行为,展示了即使面对压倒性的残忍暴行,普通人选择勇气而不是沉默,含蓄的画面处理,加上内敛的表演,这部电影强调了一个永恒的信息,和平不是被给予的,它必须被捍卫,通过记忆和共情。”他强调,“这部电影感人至深,是一部强有力的历史题材剧,这提醒了世界,我们不应忘记、不能忘记,更不敢忘记历史。”
今年纪念馆首次推出 “应届高考生免预约政策”,暑期累计服务近5万名高三毕业生,其中有许多从新疆、内蒙古、黑龙江等较远的省份专程前来参观的学生。学生们走进纪念馆,开启一场特殊的毕业“成长课”。
来自四川的向秋宇、吴俊良结伴来纪念馆参观。向秋宇说:“在展厅中看到电影原型‘京字第一号’证据相册,内心受到了极大冲击。那些真实的历史照片,比电影画面更直白地展现战争的残酷,也让我更真切地读懂这段不能忘却的历史。”
国际面孔怀着对和平的向往汇聚于此
暑期的纪念馆中,一张张不同肤色、说着不同语言的“国际面孔”引人注目。暑期纪念馆累计接待外籍观众4300余人次,覆盖全球88个国家和地区。不同国家的人们怀着对历史的尊重、对和平的向往汇聚于此。
8月19日,阿根廷驻华大使马致远一行来到纪念馆参观,他们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默哀、献花。马致远写下留言:“我们代表阿根廷共和国政府和人民,向南京大屠杀的受害者、南京人民和中国人民表示敬意。愿这个记忆之地能使这样的暴行永远不会重演。和平对世界各国来说是当务之急。”
7月8日上午,来自美国克雷顿大学的教授Todd Salzman和Katy Salzman夫妇来到纪念馆参观。Katy是一名教授世界历史的教授,她说:“每一个年轻人都应该去了解二战中南京人民遭受的暴行。我教授中国历史,这次参观给予我很多力量,我将与学生分享这段经历。”
Todd的祖父Elmer Salzman是一名飞虎队老兵,Todd说:“飞虎队是一段非凡的历史,我非常自豪祖父曾在二战中帮助中国人民。”
8月24日上午,匈牙利媒体团一行到纪念馆参观。媒体团团长、《今日匈牙利》主编戴迈•丹尼尔很早就听闻南京大屠杀惨案,一直期待到纪念馆看一看。他说:“在纪念馆中,我了解到日本如何一步步侵略中国。希望中日两国可以公开、公正地呈现这段历史,让世界各地的人们知道历史真相。”
德国观众Holger是一名医学博士,他参观后说:“德国本土教育中并未涉及这段历史,此前我虽听过南京大屠杀这个词,却对史实知之甚少。战争的残酷远超想象,想到中国人民当年经历的苦难,内心满是沉重与难过。”
据悉,为了让更多群体走进纪念馆,纪念馆依规在微信预约小程序中,为现役军人、老年人、医务人员等特定群体开辟“优待预约”通道。暑期超40万名符合优待政策的观众,通过这一通道走进纪念馆。许多享受优待的观众留言:“感谢纪念馆人文关怀”“南京是优待政策最多的城市”。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