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面|书法家徐利明:转益多师得真谛,不与今人争浮名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8-21 10:41:00
高大的梧桐树,略显老旧的教学楼,堆满了书籍和宣纸的办公室和创作室……这里是南京艺术学院,书法家徐利明在这座校园里度过了近半个世纪的时光。
1978年,在南京市美术公司做了8年设计员的徐利明凭借深厚的美术功底考入南京艺术学院,先后攻读工艺绘画本科和书法篆刻硕士学位,毕业后留在母校任教,深耕于书法篆刻领域,在他的身上,学者的严谨持重和文人的洒脱风范融为一体。
师承:巨匠点化的艺术基因
“在各种讲座、访谈中常常有人问我在学书经历中有没有什么感人的事迹,实际上我没有什么感人事迹,我只是比较用功而已,另一方面也是我在年轻时得到了几位具有时代代表性的老一辈书家的教导。”在徐利明的艺术图谱中,五位大师构成关键坐标。
1972年,18岁的设计员徐利明在裱画店偶遇“全能艺术家”田原,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田原见他临摹柳公权,当即点破要害:“柳体起笔收笔多刻意修饰,不如改学褚遂良有天然书写性”。三年后,正是田原将他引荐给启功先生,并要求徐利明写封信给启功,把他在学书上的困惑说一说,附带上一些习作寄过去,“田老无意中聊天跟我讲过,过去学生给老师写信,用的都是工楷,于是我就用小楷,工工整整的写了两页纸。”没想到启功很快就寄来了回信,两人此后时常书信往来,徐利明每每在信中提出学书的问题时,启功必作详尽的函复。
启功的教导充满辩证智慧。当发现徐利明热衷模仿自己字体时,他连寄三页长信告诫:“我在教初学者时也会让学生临自己字,但见其稍有心得必立即叫停!” 这些用稿纸写就的书信,如今成为徐利明教学时展示的珍贵范本,见证着“直师古人”艺术观的萌芽。
林散之的教导则如禅宗公案。见徐利明书风久未突破,他在纸条上写下警语:“应该变一变了”。更将黄宾虹积墨法精髓凝练成一句:“要一笔一笔加上去,又能一笔一笔拆开来。”徐利明苦思数年,直到在扬州见到牙雕套球才顿悟——墨层叠加却保持呼吸感,方为至高境界。1983年徐利明获全国篆刻一等奖时,林老赠言:“得名早,更要用功”,并常年使用弟子所刻“大吉祥”印章。
林老更亲手为他打开金石学大门。1980年徐利明赴苏州实习,林散之特修书举荐其拜会沙曼翁。这位金石大家现场挥毫展示汉简的率意、金文的朴拙,强调“随意天然方得真趣”,彻底颠覆徐利明对篆隶的认知。而陈大羽则在1982年指引他完成关键转型——录取其为硕士生,使书法篆刻从“课外功夫”升格为专业方向。 “我这一路上给我帮助指导的老师太多太多了,真是一时半会说不完。”
境界:穿越名利的书法真谛
在林散之写给徐利明的字条中有一张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他:“现在社会上风云变动不定,一切不与人争,只与古人争一地位,这是个目的。”在徐利明看来,书法家的诞生既有自身的天资、努力,也有后天的机遇和时代的促成,过往的书法大师,之所以能够名留青史,其根本还是在于他们综合素养、学问的深厚,他们所擅长的艺术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所以能够成为代表一个时代的伟大的艺术家。“宣传吹不出真正的书法大师,历史对一个人的评价不是以社会对你的吹捧为标准的。”徐利明非常直接地指出,“现在要吹捧太容易,吹再高有什么用呢?要真正在历史上站得住脚,一定是自己本身就很强。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自身综合素养足够,再加上历史的机遇把你推到这个高度,让大家见识你认可你,这样在历史上才真正站得住脚。”
当下各种形式、大大小小的书法竞赛非常多,对于各种书法比赛,徐利明认为从形式上来说比赛最终会有个高低名次,但这个名次不是最重要的,“能够通过书法比赛获得名次,会有荣誉感,这当然是好事,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来说。但你在高兴之余应该认识到这对你而言更是一种鼓励,要以此为新的起点,努力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同时提高自己的综合修养。”如何提升综合素养?徐利明也分享了自己的方法,“比如你写书法,搞创作,你要选择诗词歌赋,那么你就要懂诗词歌赋,要有选择的理由,首先自己要读懂这段文字,自己受到教育或者激发了自己某种审美、共鸣的感知,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去创作。”徐利明常说,书法创作要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其实不光书法,绘画、戏剧、电影都是这样,要打动自己才能打动更多人,在书法创作时你要有所感,有所触发,有所悟。”
徐利明的创作一气呵成,调动自己的情感,然后将情感倾注于笔端,当书法创作进入一个良好状态时,书写是非常愉快的,笔走游龙如有神助,“我觉得书法完全没有功利心也不可能,但功利心不能很强,不能把它作为唯一的目的,如果把名利作为唯一的目的去追求,那你要成为大家也很难。你看很多大家,写字就像玩一样,很快乐的,但有的人搞书法创作,你看着都感觉痛苦,他本身创作的状态就很痛苦,身体累,心也累。”
“书超”:精英教育可与民间文化相辅相成
“书坛争奖乱象,实为内修不足。”徐利明直指时弊。2012年江苏美术馆个展开幕式上,他当众挥写巨幅狂草“醉东风”,笔走龙蛇引发全场喝彩。面对“表演性质”质疑,他从容回应:“书法可表演,但非杂耍。大字写意须数十年功,拖把蘸墨哗众取宠者,不过是消耗文化信誉”。
作为“书超江苏”全民书法大赛的评审团主席,徐利明也聊了他对于全民书法热的思考,“江苏是一个传统文化、传统书法积淀比较深厚的地方,书超江苏能够推动全民对书法、传统文化的认识,这当然是好的。另一点,在全民书法教育上,我认为以学院为主的精英教育和民间书法文化普及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全民普及性书法教育不能缺少精英教育的支持,如果只做书法普及性教育,会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书法精英教育是往书法理论的高处、深处走,“书法精英教育为全民书法普及性教育提供了一批起点高、眼界高、书法技巧和表现力成熟的师资,有助于全民书法教育的普及。”他认为,“精英教育如江河主干,滋养大众书法土壤;而民间普及如支流,为精英成长提供生态。若无学院派深研《石门颂》逆势笔法,民间临帖易坠描形窠臼。” 在其主编的《临帖示范系列》中,他将启功“看笔锋”、沙曼翁“天然趣”融为视频教程,使秘传心法具备了可复制的教学逻辑。
另一方面江苏本身有着得天独厚的书法文化厚度和广度,自古以来这片土地就诞育了无数书法名家、浓厚的文化氛围为书法精英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书超江苏虽然是一个面向大众的竞赛,我也希望这个比赛能够成为一种机遇,成为对作者个人的激励,以此为新的起点,迈向更广阔的未来。”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冯秋红
实习生 江雪颜 徐妍
剪辑|赵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