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娱

江苏好友忆许倬云江南文化精神:住南京爱吃小笼包听昆曲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8-05 08:39:00

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8月4日在美国去世,享年95岁。他是江苏无锡人,是从江苏走出的国际学术大师。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许先生对江南这一带的学人的影响非常大。

在南大创办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

爱吃小笼包爱听昆曲

记者从南京大学了解到,许先生受余纪忠先生生前委托,自2005年开始协助南京大学创办中国大陆第一家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并担任余纪忠先生暨夫人讲座教授。那以后的五六年间,许先生每年莅临南大一个月左右,主要工作包括策划和推动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的开展,以国际视野提升学科建设水平,驻院学者的交流与培养,国际化和两岸学术交流的展开,华英文教基金的召集、评审和资助,促成金陵大学校友钱存训先生图书捐赠和钱存训图书馆的建立等。

8月4日,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院致孙曼丽先生唁函沉痛悼念许倬云先生。唁函中称,“许倬云先生是世界著名的历史学家、思想家,是中国近现代以来江南士人的杰出代表。他的一生经历沧桑巨变,但他始终行健不止,仁寿圆满。许倬云先生不仅学究天人,桃李芬芳,为一代宗师,而且冷眼观史,热心经世,担道义而著文章,对中华文化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多有深思和启发,受到华人社会的普遍景仰。”

文中还提及,“许倬云先生有着浓厚的家国情怀,一直关心、助力南京大学的学术事业和江苏经济文化的发展。他是南京大学和台湾大学两所人文社会科学高研院的创办者之一,开启了促进两岸学术交流的新模式。2005年至2010年,许倬云先生每学期都来高研院工作,参加高研院的各项学术活动,指导青年学人。他多次向南京市和无锡市政府建言献策,心系家乡的发展。”2022年11月19日,他以92岁的高龄为第三届江南文脉论坛作了题为"我的家乡在江南"的主旨演讲,令人感佩。“挽曰:道在其身,杏坛休坐即华夏;魂归故里,东林古今皆圣贤。”

南大老师陆远告诉记者,南京是许倬云晚年除台北和匹兹堡外,居住时间最长的城市之一,在江苏学术界、文化界结交了很多好友。陆远保存着一张十几年前许倬云和江苏著名作家、编剧宋词,南京大学原副校长董健在南大汉口路校区附近“第一泉”饭店聚会时候的合影。“三位老先生谈天说地,聊了很多,可惜如今都去世了。”

先生密集来南京讲学时期,恰逢陆远在南大攻读硕博,他曾多次贴身照顾许先生,为他推轮椅,受到他很大的影响。在陆远看来,许先生对于推动南大文科跨学科研究和东大人文通识教育,居功阙伟。印象中,许倬云爱吃南大南芳园的小笼包,因为是无锡口味。

许倬云爱听昆曲,常和师母去兰苑听戏,尤其喜欢江苏昆曲演员、喜欢昆丑李鸿良。采访中,李鸿良告诉记者,“今天得知消息心里很难受,许倬云和孙曼丽老师对我特别好。”为祝贺李鸿良获得梅花奖,许倬云特意拟好对联请无锡书法家书就捎来,“身段咏唱情发乎中,插科打诨意在言外”。微信联系中,孙老师还记得当时在南京看戏,后来常常会想起那些有趣的人和事。2021年回到美国后,许倬云连续开了两次刀,不能再长途飞行了,常常会想念在南京的朋友。

心系家乡文脉,

“富不癫狂,穷不失智”家训影响至深

教育部长江学者,东南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樊和平曾口述刊发于《倬彼云汉——许倬云先生学思历程》一书中。南京大学在校本部的附近专门装修了一套房为许先生做公寓,以便他经常回南京讲学。东南大学人文学院也开设许倬云先生办公室。东南大学经常请许先生做全校性的学术报告,在南京大学也做了很多次。

2022年11月19日,在无锡举行的第三届江南文脉论坛上,国际史学大师、美国匹兹堡大学终身教授许倬云以视频的形式,发表题为《我的家乡在江南》的主旨演讲。怀着对故乡的情感,潜入历史隧道,许倬云说,“富不癫狂,穷不失智”的家规家训对自己影响很深,读书人更要心怀天下事。

说到江南,许倬云感叹,“江南有上天给的福祉,有湖、有江海,也有秀丽的山川,这是特好的福气。”“水稻田,天气好,水流充分,一年两熟半,粮食两熟,一熟蔬菜水果,鱼虾满池子都是。”家乡的情景挥之不去,“我们前面有一条河,后面一条河。从我们那儿划船到杭州10个小时到了。顺风顺水,晚上吃完饭上船,天亮的时候到了杭州,交通方便。”

“富不癫狂,穷不失智”的家规家训,对许倬云影响很深。“我们家的家训就是,富贵的时候不要忘了根本,贫贱的时候更不要忘了自己的老底子,这老底子不是钱财,而是家里的家教,家里传下来的传统。”更重要的家训是,“如果你伤害了一个人,无论你有理没理,这个伤害是实体伤害,还是感情上的伤害,令人痛苦万分的话,不论是非,你必须道歉。”还有“世世代代规定一定不要断掉读书,你可以做其他行业,但是书必须要读。”

樊和平提及,“2012年左右,许先生就给我写过一个邮件,说现在身体状况不是太好,可能再也不能回到中国了,当时我读到这个邮件蛮伤感的。后来许先生由于身体原因一直没有回来过,我们也就只能通过邮件和许师母的微信联系。”但在许先生的家乡举办“江南文脉论坛”,邀约之下,许先生仍欣然应允录制视频,做大会主题演讲。

他有属于世界的、中国的、江南的特殊性格、气质和精神

在樊和平的印象中,许先生有一种属于世界的、中国的、江南的特殊性格、气质和精神。他是一个世界级的学者,一个有国际影响的大师。但是他同时非常中国。不少人说他就是人文科学领域的霍金,但是他和他的家庭有很多是霍金所没有的。

一方面他是一个具有世界眼光、世界影响的大师;另一方面,他牢牢扎根于中国文化传统,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上,以一个炎黄子孙的伦理身份进行学术思考,发表自己独特而精辟的见解。他不断思考和探索整个人类文明的深远问题,对中国、对世界满怀忧患意识,同时有一种江南士人的特殊情怀和气质。

在许先生的作品、气质、精神里,有很多中国文化,尤其是江南文化的显著标识,比如家国情怀,天下意识,忧患意识。这些都是现代学者所缺少的。他不是一个批评家,更不是一个牢骚文人,他体现的是一种大忧患,这种大忧患是要为世界、为文明找到一个解脱忧患的道路。

他不仅是一个历史学家,他还有一种哲学家的洞察力。很难想象,他的身体是那么残弱,但是他的目光具有那么大的穿透力。在他的作品中,“史”和“思”的交织非常完美,非常浓厚。他的作品往往既是一部史,又是一部哲学的思,是一种思想、一种思辨。他既是古典的,也是现代的。这样一种知识分子,现代很难见了。不仅中国文化本身变化了,更重要的是像许先生这样一种贯通中西又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学者,已经非常少见。

许先生的为人和作品,有一种大格局、大气象,更有一种大情怀。他中西贯通,格局非常大,《万古江河》的基本架构就是中原的中国,中国的中国,到东亚的中国,亚洲的中国,世界的中国。它研究和呈现中国文化如何从中原一步一步地向外扩散,走向世界。

很难想象,他的人生中病痛一直伴随着他,他在苦中作乐。许先生以这种乐观的精神,孜孜不倦地进行文化传承和知识创造,《万古江河》为我们提供一只大耳朵,以此倾听来自五千年文明史的历史心声,中国人的心声、中国文化的心声。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