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旅

一片历史遗存的聚落|97处,235个历史遗存,解读彭城七里的时间密码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26 15:08:00

“彭”字落纸,自带千年回响。

甲骨文里的“彭”,左侧是“鼓”的象形初文“壴”字,右侧是表示声音的“彡”字。《说文解字》释“彭,鼓声也”。“彭彭”的鼓声激荡,是大彭氏国击鼓而舞的信号,是楚汉战场催征的号角,也是明清市井烟火的喧闹。

鼓声彭彭,穿越时空。如今,这条以“彭”为名的城市中轴线,南起云龙山脚下4300年前的下圆墩遗址,北至故黄河畔的北宋黄楼,一条长约7里的文脉轴线纵贯老城区,依次串联文庙、城下城遗址博物馆、大同街、城隍庙、快哉亭公园、户部山、徐州博物馆等重要历史文化节点,集中了97处共235个历史遗存,犹如一面历史的巨鼓,敲响着穿越时空的回音。

“彭”字里的鼓声未歇,让我们循着这穿越千年的“彭彭”鼓点,聆听彭城七里的历史回声。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金雨希

黄楼

从南到北,235个历史遗存汇聚的古迹宝库

“彭”的根,扎在下圆墩的泥土里。

下圆墩遗址位于彭城七里起始单元的“彭城之源”,这里曾是彭城先民们活动、劳作、繁衍生息的家园,属于龙山文化遗址,是目前徐州市区考古发现最早的古代文化遗存。

遗址距地表1到3米,文化堆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东周时期遗存,发现有几何印纹硬陶片,绳纹陶片等;下层为龙山文化遗存,出土陶片较多,有夹砂和泥质两类,以黑陶为主,器表多素面磨光,器形有豆、壶、罐、纺轮等。

这里揭示的文化遗存,印证了徐州先民跨越千年的持续聚居,该遗址也是徐州城市历史的源头。“下层是龙山文化时期的器物,上层就是时间稍晚的,一直晚到商代,甚至还有一点周代的,这样的话,就说明在这个时间段,这个族群在这里长期生活,生活了1000多年。这种活动范围,正好就卡在了彭祖建立的大彭国所处的这个时间段当中。”徐州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陈钊表示,“这让我们找到了城市之根、心理上的文化之根,找到了打开彭城文明起源的钥匙,因为我们都知道彭城这个地方,我们的祖先就是彭祖。”

沿轴线向北,“彭”字里的鼓点变得激昂,成了楚汉相争的回响。2020年入选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土山汉墓,是全国唯一设在市级综合类博物馆内的王级墓葬。土山汉墓二号墓曾出土陶器、玉石器、铜铁器等各类遗物近5000件,是目前国内已发现的东汉时期保存较为完整、获取信息最为丰富的大型诸侯王墓葬,对于徐州东汉时期诸侯王陵墓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文庙

不远处的戏马台,还留着彭城最硬核的“鼓点”:“项羽在此操练三万骑兵,后来这支骑兵打败了刘邦五六万步兵联军。” 陈钊认为戏马台里藏着徐州人的“历史胸怀”:“徐州人偏偏在刘邦的家乡,为他的对手‘西楚霸王’留了一座怀古凭吊的练兵场。”

轴线北段的“彭”,最终成了市井繁华的交响。离开户部山向北200米,跨过明清徐州城的护城河——奎河,河边便是回龙窝历史街区。曾是徐州古城南大门一侧的回龙窝,保存着50多座民居院落,人烟辐辏、巷陌纵横,构成徐州历史上一处著名的民居建筑群。再向北,走在大同街上,指尖抚过钟鼓楼的青砖,1931年的风与2025年的光在此交织。这片承载历史的土地上,老商号仍在,老同昌的茶香里混合着市民、游客的欢笑,三珍斋的馄饨汤映着网红打卡的手机屏。

城下城遗址博物馆 朱萌摄

时空叠城,古今交融里的“一眼千年”

“徐州这座城,往下挖4米,是明朝的土层;再挖3米,摸到的就是汉代的城基;要是挖到12米深,战国时期的陶片能给你‘讲’当年的故事。”陈钊道破了彭城七里最独特的‘叠城’特质。

历史上,徐州多次遭遇黄河水患,“明启四年黄河决口,官舍民庐尽没”,但即便如此,城市也从未整体迁移。陈钊解释说,迁城会有大问题:“广运仓的粮食要靠运河转运,迁了仓就断了南北粮道;更重要的是,徐州是下游防洪的关键,城里有人才能维护河堤,没人维护河堤更容易溃决。”为了自身生存与下游安全,徐州人勇于担当,在原地“坏了修、塌了建”,最终形成“城下有城、街下有街”的叠城格局。

徐州城下城遗址博物馆是“彭城七里”的重要节点,1800平方米的发掘区内,“城下城,街下街,井下井”的叠城奇观在这里徐徐展开:明代石板路与宋代排水沟上下交错,唐代房基叠压在汉代城墙之上,最深处,战国彭城的陶钵与青铜剑柄清晰可辨……

春风又绿戏马台 郑舟摄

回龙窝的地下,一段古城墙的历史被完好封存,并完整展示。这段城墙层层累累,两侧包砖,中间夯土,长度将近50米,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依然保存着600年前的原貌。2014年,这段城墙被发现后,原址之上建起了博物馆,回龙窝街区的历史根脉得以保存。

“地下城”作为历史的见证穿越而来,“地上城”的建设则不断书写着动人的人文叠印。

黄楼,作为彭城七里的最北端,几经蜕变,生生不息,始终矗立在故黄河畔,是苏轼文化的重要锚点,“黄楼精神”的历史见证,城市发展的重要地标。历史上,徐州先后经历过多次黄河水患,只有苏轼知徐期间抗洪取得完胜。苏轼这位诗人太守,当洪水之要筑楼,以黄土涂壁,取‘土实胜水’之意,将治水的坚韧与智慧深深埋入砖瓦之中。为庆祝黄楼落成,苏轼于元丰元年重阳节广邀名人故友,在黄楼赋诗作画。黄楼聚会吸引了王巩、颜复、道潜等文坛大咖。苏轼作《九日黄楼作》,苏辙、秦观虽不在徐州,也都作了《黄楼赋》,陈师道作《黄楼铭》,黄楼聚会堪称徐州历史上的一场文坛盛事,黄楼因苏轼之名而成为后人文人墨客到徐州必游的风景胜地。黄楼从防水的“市政工程”,升华为文人墨客的聚集地、怀念“苏徐州”的纪念地。

“彭城七里的独特之处在于,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名人在同一地理空间留下印记,并持续产生影响力,你可以在同一个地方感受到多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气息。”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院长薛以伟教授形容,“这就像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各个时代的名人仿佛在此相遇交流。”

醉美回龙窝 仇雪摄

何以彭城?城市中轴线的穿越密码

何为“彭城七里”?7华里,为何能承载 97 处、235 个历史遗存?

“历史上,作过古都的城市,大都有中轴线。”薛以伟认为答案藏在这条城市的中轴线中,从项羽的西楚故宫到后世的州府衙门,一直在这里,坏了重修、修了再被损毁、然后再修,层层叠叠都在这儿。在轴线北段,考古发现了项羽故宫的夯土基址、唐代的石幢、宋代的刻铭、明清的衙署构件,同一处地方,成为不同朝代“权力中心”的实物见证。政治中心的稳定,意味着城市核心功能始终围绕轴线展开,钟楼、文庙、民居、商铺等配套设施也随之聚集,最终形成遗存富集带。

下圆墩广场

拿出明嘉靖年间的《徐州府志》图,几百年前的徐州城郭街道清晰可见。从“府署”至“南门”的中轴线,恰是今天彭城七里的核心段,是当时商街纵横、商贾云集、远近闻名的繁华富庶之地。“图上数百年前的徐州城郭街道虽历经沧桑,这段3.5公里的‘轴线’几乎未变。”徐州“汴泗交流,东、北两面环水,只有西、南两面土地相连”的地理条件,限制了城市的发展空间。陈钊描述道,“整个城市的框架就框在这个地方了,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空间。”这种地理约束使得城市只能在有限区域内不断重建,形成历史遗存的密集分布。

尽管山水格局框定了城市的“生存空间”,却能够成为文化的“容器”,吸引历代名人驻足。名人的活动,则让原本普通的地理点位,变成了承载历史情感与文化符号的地标。云龙山赋予了苏轼创作的灵感,《放鹤亭记》又成就了云龙山;古泗水给了苏轼治水的课题,苏轼的黄楼又成为“治水精神”的丰碑。“从徐州现有的文化遗存来看,黄楼、云龙山、放鹤亭、东坡石床、黄茅冈、燕子楼、快哉亭等名胜古迹都有苏轼印记。薛以伟说,“这条轴线就像一块文化磁石,不断吸引着各方名人前来,这些名人文化遗迹又持续增加了历史文化价值。”

 大同街

如今,在这条中轴线上,历史不是过去式,而是与现代交融的进行时。97处遗存、235个印记,不是冰冷的数字,是时间在这个城市留下的鲜活印记。它们讲述着徐州从远古走到今天的壮阔历程,也昭示着她从今天走向未来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