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旅

泗阳:优质文化“沉到底”,基层生活“乐开花”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15 09:25:00

今年以来,宿迁泗阳县坚持把文化服务的“根”扎在基层、把“情”系在群众,从精品创作、精准配送、基层培育三个维度构建文化工作体系,通过创新机制、优化服务、激发内生动力,推动优质文化“沉”到田间地头、“融”进百姓生活,让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乐开花”。

打造文化供给“优质库” 群众赏得“有滋味”

优质文化资源直达,需要充足且高质量的内容储备。宿迁泗阳县聚焦文艺精品创作,从精品创作、平台搭建到成果转化全链条发力,为基层文化供给筑牢基础。

扎根民生强内核,推动原创作品提质增量。建立“省市专家+本土团队”结对共创机制,与省淮海剧团、市新闻传媒中心等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深入乡镇(街道)、工业园区、文博场馆挖掘本土文化元素,将地方历史、民俗风情融入文艺作品。先后创作大型现代淮海戏《板凳姐上任》、纪录片《大户》、歌曲《杏林春好》等20余部文艺精品。其中,《板凳姐上任》获评2024年江苏省优秀文艺成果、入选省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为优质资源下沉基层增添了十足底气。

搭建平台广传播,推动文艺成果走近群众。通过“剧场+广场”“固定+流动”的展演模式,依托县级大剧院、小剧场、文明实践广场、流动舞台车等文化阵地,搭建“好戏连台 ‘艺’心惠民”优秀剧目展演平台,先后面向学生家长、退役军人、村民分别展演大戏《娘亲》《刑场上的党课》《板凳姐上任》等原创剧目100余场,既精准满足不同群体需求,又让原本“藏在深闺”的文艺精品走出创作室、走进百姓家,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高品质文化盛宴。

开通文化惠民“直通车” 群众看得“乐开怀”

优质的内容储备,更需完善的配送机制。泗阳县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遵循“村居全覆盖、城区广辐射”原则,创新活动形式、整合文化资源,构建全域化文化服务配送网络。

聚焦非遗传经典,传统文化焕新出彩。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资源,常态化开展非遗民俗展演活动,组织13个乡镇(街道)民俗团队,展演跑驴、马灯、莲湘等省市级非遗项目。同时,依托“乡村书场”开展“琴鼓乡村行 非遗惠百姓”主题演出,将本土曲艺——苏北琴书送到村民家门口,推动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全域覆盖优服务,文化惠民不留死角。按照“村居全覆盖、城区广辐射”的原则,构建全域化配送网络。在城区,依托市民广场开展“周末大舞台 欢乐大家唱”活动,邀请11支文艺团队与群众同台互动;在乡村,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演出,组织县国有院团走村串巷,深入237个村居社区开展“文化进万家”主题惠民活动,确保文化服务全域覆盖。今年以来,已开展文化惠民活动305场,惠及群众超10万人次。

推动文旅体深度融合,文化赋能基层发展。举办“四季非遗 消费一夏”购物月活动,设置非遗展示区、体验区和消费区,吸引众多游客和本地居民参与,让群众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也能购买特色手工艺品和农产品。举办第十一届“越泗阳 乐精彩”流行音乐荟品牌活动,结合音乐竞赛、街BA体育赛事、美食节、啤酒节等多元形式,激发夜间经济活力,为基层发展注入新动能。

培育文化生长“生态圈” 群众变身“主人翁”

优质文化资源要实现长效惠民,关键在基层文化土壤的培育和深耕。泗阳县以人才培育为根基,以品牌打造为抓手,全面激发基层文化内生动力,推动“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

强化骨干引领。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镇村行”文化志愿服务品牌,组织省级“百千万”群文艺骨干团队、市级金鼎文艺英才优青等12名文艺骨干深入基层团队、协会开展挂钩帮扶活动,通过集中培训、现场指导、作品打磨等多种形式,提升基层文艺人才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为基层文化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今年以来,基层文艺团队和人才创作图书《我负青山一首诗》、戏剧《草莓熟了》等28部作品。

培育乡土品牌。鼓励县域乡镇(街道)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提档升级已有文化活动品牌,推动拥有26年历史的穿城镇“小村春晚”从一年一届单一晚会向季季有主题的“四季春晚”转变,进一步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引导非遗资源底蕴深厚的裴圩镇创新升级非遗项目,将传统的莲湘改编成莲湘操进校园,让非遗在日常生活中焕发新生机。目前,泗阳县内13个乡镇(街道)均有自己的文艺演出团队和特色项目,形成了“一镇一品”的文化繁荣景象。

图片由泗阳县委宣传部提供

万梦梦 徐亚娜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