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件革命文物、红色档案再现江淮抗战史诗,扬子晚报“伟大的胜利·铁血丰碑耀江淮”系列报道圆满收官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01 19:12:00
一件文物就是一段热血传奇,一页档案就是一则英雄故事。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之际,扬子晚报“伟大的胜利·铁血丰碑耀江淮”系列报道,以 65 件革命文物、15 件红色档案为锚点,串联起新四军在江淮大地的抗战史诗,引发读者追更热潮,全平台阅读量超过500万。
文物、档案讲述鲜活历史,再现烽火岁月
一件件革命文物跃然纸上:锈迹斑斑的电台仿佛仍在传送“永不消逝的电波”,破损的手枪诉说着战火的残酷,泛黄的笔记承载着铁骨柔情。15件红色档案更是以第一手史料的形式,还原了历史现场。本次活动由江苏省委网信办、江苏省文旅厅指导,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以下简称“中新会”)、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主办,扬子晚报承办。报道团队深入走访省档案馆及全省多家革命纪念场馆,最终精选出80件具有代表性的革命文物和红色档案进行报道。
为确保报道的真实性与权威性,扬子晚报深度联动多方力量。中新会全程提供学术支撑,研究会专家团队逐件考证文物背景,挖掘史料背后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在报道筹备初期,我们就与扬子晚报报道团队建立了每周沟通机制,针对革命文物、红色档案的背景信息展开逐一考证。”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学委会主任常浩如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新会一直致力于新四军历史的研究与传播,全省新四军纪念场馆就像一个个‘历史驿站’,各自珍藏着不同的抗战记忆,这次通过系列报道将这些记忆串联起来,不仅让江淮抗战史更完整、更立体,也让更多人感受到‘铁军精神’在江苏大地的传承与延续。”
系列报道筹备与采写过程中,江苏省档案馆作为核心史料支持单位,为报道注入了独特的历史厚度与权威视角。对于此次与扬子晚报的合作,省档案馆副馆长薛春刚表示:“红色档案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以往这些档案大多藏在馆舍里,普通民众不常接触到。通过系列报道,我们让这些‘沉睡的历史’走进了千家万户,让档案‘活’了起来。未来我们还将继续加强与媒体的合作,推出更多‘档案+故事’的传播形式,让红色记忆代代相传。”
全省新四军纪念场馆联动,解码“铁军”胜利密码
系列报道采写过程中,全省多地新四军纪念场馆积极响应,茅山新四军纪念馆、盱眙县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常熟市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等,共提供文物线索200多条、历史照片100余张,形成“全省联动、共同讲好江淮抗战故事”的传播合力。
作为全国唯一一座全面反映新四军历史的综合性纪念馆,新四军纪念馆提供了罗有荣的整风笔记、新四军臂章等15件核心文物,其中国家一级文物4件、二级文物6件、三级文物5件。新四军纪念馆藏品部主任潘麟之表示,江淮地区是新四军抗战的重要主战场,这里承载着新四军东进抗敌、重建军部、扎根群众的关键历史记忆。这些革命文物通过报道的立体叙事,从“静态展品”变成了“会讲故事的历史载体”。这不仅让更多人知道“新四军在江淮做了什么”,更让公众理解“新四军为何能在艰苦环境中坚持抗战”。
江南指挥部是新四军在苏南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指挥中枢,这里的每一处旧址、每一件文物,都与“开展敌后游击战”“开辟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宏观历史紧密相连。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为本次活动提供了20件核心文物,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件、二级文物8件、三级文物11件。馆长张燕表示,此次系列报道通过具体的文物故事 —— 比如新四军一支队军医处使用的药箱,让“服务人民”“英勇善战”有了可感知的载体。未来,我们将继续与媒体深度合作,推出更多融合历史深度与传播热度的内容,让江淮大地的抗战记忆成为激励大众奋进的精神动力。
系列报道刊发后,在读者中引起热烈反响。许多读者来信来电表示,通过这些具体可感的文物和档案,对那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 记者 金雨希 许佳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