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胜利·铁血丰碑耀江淮75|新四军一支队军医处使用的药箱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8-27 17:46:00
在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陈列着一只长方形的铁箱,这是1938年10月,新四军第1支队司令部从丹徒宝埝南移溧阳宋巷里村时支队军医处使用的,军医处设在宋巷里宋义善家。1982年水西村筹建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旧址陈列馆时,宋义善第一个想到他家珍藏的这只药箱,随即把它捐赠给了陈列馆。
1939年5月,第1支队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对新四军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指示,派第6团与无锡、江阴等地游击队合编,并沿用当地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名义,东进苏州、常熟、太仓、青浦、嘉定地区,连续取得黄土塘、浒墅关战斗和夜袭上海虹桥机场的胜利。第2团等部转战苏南,取得东湾、延陵、陈巷桥、九里镇等战斗的胜利。9月,“江抗”主力西移扬中,后与丹阳游击纵队合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北渡长江,进入扬州、泰州地区。
1939年11月7日,新四军第1支队与第2支队领导机关合并,成立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陈毅任指挥、粟裕任副指挥,指挥部下设秘书处、参谋处、军需处、副官处、军医处、军法处六个处。
看到这只新四军进入江南所使用的医药箱,自然会让人想到当年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军医处设在神塘圩的后方医院。神塘圩距指挥部驻地南边约三里地,是一座百户人家的古村落,医院就设在村西头的一座古庙中,有五六十张病床,庙门的左侧是手术室,医院院长为崔义田(1906—1989,解放后任国家卫生部副部长)。
抗日战争时期,神塘圩医院的条件非常艰苦,连一些常规的医疗检测设备也没有,药品更是非常短缺。医院的药品主要是靠上海、南京等地的地下党和抗日民主人士,千方百计从敌占区采购而来,也有一部分是从溧阳城里的十多家药店分头分批秘密采购而得。由于敌人的封锁和对药品的盘查十分严厉,新四军医院的药品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院长崔义田先后在南京、河南、湖南等地医院任主治医师、医务主任等职,医术精湛,后奔赴抗日前线加入新四军,跟随1支队挺进江南,在陈毅司令员的指示下,配备卫生干部,健全卫生机构,宣传、普及卫生知识,发动军民改善卫生环境,保障了指战员的身体健康。崔义田利用自己在医院所学到的知识和在工作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一门心思地投入到新四军的卫生工作中,他手下的医生护士很多在大城市受过专门正规训练,医疗和护理水平都非常了得。
据曾经在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神塘圩医院工作的老干部胡易同志回忆:医院虽然条件艰苦,但他们每天紧紧地围绕这药箱,一直执行着一套严格的医疗制度,工作井然有序。这使他们这些刚从事卫生工作的白衣战士,也从这里得到严格训练,学到了救死扶伤的良好医疗作风和医疗技术。主刀医生用手中的手术刀,一般医务人员用手中的镊子,忠心耿耿、兢兢业业为受伤的战友服务,使他们早日重返前线。
新四军老战士张君实同志在晚年回忆说:“1940年4月我在句容负伤了,彭冲带我到溧阳神塘圩的后方医院治伤,院长崔义田仔细给我查看了伤情,亲自给我动手术,只见他从铁盒子似的医药箱中拿出手术器械,给我做了手术,这次手术非常成功,崔院长居然把我的血管给接上了。陆平东那时很穷,还给了我几十元钱,买来了老母鸡……这一切,我都终身难忘。”
1940年7月,神塘圩后方医院大部队随陈毅北上。1941年3月在新四军军医处的基础上成立了新四军卫生部,部长沈其震,副部长崔义田,新四军卫生部还先后创办了华中卫生学校、华中医学院、新四军军医学校(后改称华东白求恩医学院),培养了大量的医务人才。到抗日战争胜利时卫生队伍近万人,95%是新四军自己培养的。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军医处是新四军创建的早期医疗卫生机关,因为条件艰苦,医务人员出诊携带的药箱,经常是这种普普通通的铁质药箱。如今,这只锈迹斑斑的医药箱无疑成为当年这段历史最好的见证。
撰稿人 任健中
以上资料由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提供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