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胜利·铁血丰碑耀江淮⑱|一把驳壳枪——记革命烈士周文科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7-03 12:21:00
在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第六展厅的一个嵌入墙壁的陈列柜内,摆放着一把普通的驳壳枪,说明文字很简单:“淮阴县民兵英雄周文科使用过的驳壳枪。”然而,就在这看似普通的文物的背后,却有着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驳壳枪的主人名叫周文科,1913年出生于淮阴县刘老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周文科九岁那年,有土匪来抢劫,发现他家实在没什么东西可抢,便把周文科和弟弟文忠带走,文科担心弟弟吃不消土匪的折磨,便对土匪说:“你们把我带去吧,弟弟还小,会哭。”土匪担心暴露,就真的把弟弟放了。由于家里交不出赎金,周文科就被土匪作为人质,关在家里。周文科一直在考虑逃出去的办法,表现得很听话。后来,他主动要求帮土匪下地干活,土匪觉得这小孩越老实,就让老婆带着他下地了。一天,周文科和土匪老婆一起正在地里干活,突然看见几个过路的大兵,便大喊大叫起来,被大兵发现得救了。但这帮大兵却也和土匪一样,趁机敲了周家一笔竹杠。
为了不再受人欺凌,家里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还让周文科去读书了。1932年,周文科就读清江成志职业中学,毕业后又考上江苏地政局测绘人员训练班,后又被派往溧水实习。
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南京失守,周文科被迫返乡。1938年,淮阴县抗日同盟会及苏北抗日同盟总会先后成立,周文科看到了希望,他参加了抗日义勇,并在渔沟抗日游击战争干部训练班接受训练,后又被派往位于徐州的五十七军万毅团学兵队参训。1939年2月淮海区初创时期,中国共产党苏鲁豫皖特委派张芳久等同志来淮涟地区建立党的组织,周文科首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淮阴抗日义勇队成立了,周文科担任义勇队中队长。同年5月,组建陇海南进支队八团,周文科担任营教导员。11月,“淮河大队”成立了,周文科又担任下属的九团政治部主任。此后,是部队活动最困难的时期,又要打击日伪军,又要应付国民党顽固派的摩擦,但斗争越困难,周文科表现得越坚定。在与敌人的战斗中,他处处身先士卒,人称“周猛虎”。周文科还动员弟弟文忠、文广一起参加革命,兄弟三人全都英勇善战,被人们称为“周家三只虎”。周文忠在抗日期间,获得过淮海区的“模范民兵”称号,周文广在抗战中壮烈牺牲,年仅21岁。
1942年冬,为反“扫荡”,淮海地委决定将县级武装化整为零,以便更好地活动。周文科被派到淮阴县张集区担任区长。他利用熟悉情况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农民武装,与敌人开展斗争,并十分注意做好统战工作。在他的努力下,淮阴北乡的日伪内部始终有接近革命的人,并能提供情报,甚至有人公开与敌决裂,投奔抗日队伍。
1943年7月,淮海地方武装计划清除淮阴沭阳两县交界处的徐溜据点。时任张集区区长的周文科决定先把据点包围起来,并在据点的东南角,用土筑一个高台,与敌人的炮楼差不多高,以便了解敌人情况。又把死狗扔进据点周围的水井水沟里,断绝敌人的水源。还用辣椒棉花做成“土瓦斯”打进敌人炮楼,熏得敌人涕泪直流。敌人土气大落,部分伪军已经投降,但仍有一些死硬分子负隅顽抗,战斗迟迟未能结束。这时,周文科带了一名战士,越过交通沟,抢到据点前,一脚踢开大门,“砰砰”两枪,高喊一声:“缴枪不杀!”敌人一看是有名的“周猛虎”来了,乱作一团,乱作一团,我方部队趁势拿下了据点。
抗战胜利后,为配合解放淮阴城,周文科被调任淮阴县警卫团副团长,参加了1945年9月6日的攻城战斗。淮阴解放后,他又担任东海警卫团团长,协同主力部队,肃清苏北伪军残余。1946年秋,国民党军向苏皖边区全面进攻,我主力部队北撤,淮海地委调周文科为淮涟二支队参谋长,又担任淮阴县副县长兼县大队副大队长,坚持斗争。他保存发展了革命力量,很快便组建了4个连的“文科大队”,在淮海平原开展游击战,与数十倍于己的敌人周旋。
1947年5月4日拂晓,驻五里庄的保安队和徐溜的地主还乡团,偷偷溜出据点,企图合击驻夹沟的淮阴县队。周文科与陈同书各带一个连阻击。战斗刚开始,敌人便被击溃,向各自据点逃跑,周文科带队伍追赶逃往徐溜的还乡团,不幸被一颗子弹击中胃部,终因缺乏医疗条件于次日光荣牺牲。
1947年5月22日,新华社发出一则电讯:“淮阴县副县长周文科英勇牺牲,四十万人民筹建虎祠,永垂纪念……”。当年的虎祠没有建成,解放后,地方政府将周文科的遗体,正式迁葬于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里,供后人缅怀。
周文科牺牲后,他所佩带的驳壳枪,便交由他的弟弟周文忠保管,2001年,周文忠之子周明成同志将珍藏了多年这把枪捐赠给了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如今,这把饱经岁月风霜的枪,静静地躺在纪念馆的展厅里,仿佛在诉说着这穿越半个多世纪的英雄传说。
撰稿人:於剑山
以上资料由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提供
校对 王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