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天下事

8000,600,553! 数读浙江余姚,解码何为“最名邑”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01 13:36:00

浙江余姚,斯是东南最名邑——

河姆渡遗址印证着中华文明的源起;阳明心学的哲思“知行合一”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重要一环;这里又是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之一……两百里姚江,从四明山走来,一路东行,奔流到海,见证了余姚千年的人文魅力。

古韵今风,在时间长河下,余姚所孕育出的人文张力,正为这座城市带来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今天,我们一起扣问8000年井头山,追寻一代大儒王阳明,走进一棵柿子爆火的山村,去感知一座浙东县域的发展密码。

遇见553岁的“王阳明”

今年是王阳明诞辰553周年。

公元1472年,王阳明“卡位”出生在余姚北城龙泉山北麓的一座民居内。

王阳明,何许人?明代思想家,他创立“阳明心学”,立德、立功、立言,其“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思想精髓润古汲今,深深烙印在中华文化长河之中。

553年过去了,再走进这座“东南名邑”,会发现“阳明”已“活”进现代余姚的发展布局和城市精神里,与一个地域的未来同频共振。


10月30日,“2025阳明心学大会”在余姚启幕,全球800余名阳明心学专家学者、全国阳明史迹保研究联盟成员单位代表等,齐聚一堂,共话阳明。这是“阳明故里”一年一度的文化盛宴。

余姚深知阳明心学的价值,将其作为“文化强市”建设的重要支柱。

王阳明故居核心区域瑞云楼已有近600年历史,这样承载着王阳明精神的古老建筑和文物,余姚市委、市政府倾注了全部的心力。自1989年启动修缮,历经十年修缮,累计投入近亿元,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之,中天阁、阳明公园、龙泉山、隐地龙潭等一大批王阳明文化地标整装再现,建起“阳明史迹档案库”,搜寻王阳明珍贵书迹、手书等,筹办新中国成立后国内第一次国际性阳明学会议……

用一座城,记住一个人,也用一个人,成就一座城!

走在余姚街头,吴侬软语的姚腔中,常夹杂着天南海北的口音,他们很大部分是王阳明的“客人”。国庆长假,余姚接待141.3万人次游客,“阳明景”是游客首选“打卡地”。这以万计量的“阳明客”,一端连着余姚文化旅游产业的大数据,一端牵扯着城市里每个具体而微的“口袋子”。

在宁波阳明工业技术研究院,“知行合一”的阳明思想化为研发、创新的精神底色。技术员汪涛带着研发团队进驻“阳明工研院”,四年时间,攻克半导体设备核心部件“气体分配盘”卡脖子技术。这背后是阳明工研院独创“26321”服务模式的托举,即在建立“产业园区”和“产业基金”两个平台下,设立六大共享中心承接人力、财务、投融资、建设规划等职能,聚焦产品研发、产品交付、产品销售铁三角。


在这里15万平方米的空间里,创新脉动此起彼伏,目前,已有18支创业团队在阳明工研院成长,其中17家已成长为规上企业、6家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24年,这些企业总产值突破20亿元,成为所在细分领域的领跑者。

8000年前那顿“海鲜大餐”

井头山遗址是我国沿海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海岸贝丘遗址。考古发掘领队孙国平埋头细作,一铲一铲,小心拂去历史的尘埃。

而更多人认识井头山遗址是从古人的一顿“海鲜大餐”开始的。2013年,一场台风带来的雨水冲刷出井头山遗址地质钻探土样,露出贝壳、陶片和动物碎骨,就此发现一处地下5-10米深的遗址,出土了数量巨大的被先民食用后废弃的各种海生贝类,经过碳十四测年,确定距今8000多年,早于河姆渡遗址1000多年。

2020年,这一井头山遗址完成了第一期发掘,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中国人吃海鲜的时间,通过井头山遗址的考古后才敢相信,至少也已有八九千年的历史。”孙国平笑着说。

而往南距离井头山仅8公里之处,就是在中华文明史上,标注为里程碑的长江流域中下游重要文化源头——河姆渡遗址。“从时间线上看,井头山遗址是河姆渡遗址的‘爷爷’。”孙国平打趣道。

若再向东看,距离1.5公里的地方是田螺山遗址,向西不远,是同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鲻山遗址,方圆二三十平方公里内集聚四个重要的考古遗址点,另外,周边还有40多处河姆渡文化史前遗址,整个姚江谷地形成一个稀有的史前“遗址圈”。在“遗址圈”上,一个庞大的“河姆渡考古遗址公园”正紧锣密鼓地筹建中。

今年年底,位于宁波余姚的河姆渡考古遗址公园首期建设项目即将揭开面纱,划桨驾舟,撵稻制陶,河姆渡先民的一天跃然眼前。

从8000年文明出发,余姚正重塑着城市的内核与对外视野。“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精细布局,每月12日的“公共文化日”……余姚不断用优质文化供给“喂养”百姓的精神世界。

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的今天,每个县域都需要独特的标签来确立自身在全球格局中的位置。余姚的发展既是向内生长的过程,也是向外破圈的探索,努力寻找与世界文明对话的独特语言。

一棵600岁的“柿子王”

霜降一过,江南的秋光便沉静了下来。秋冬季明星水果“柿子”悄悄染红枝头。

四明山丹山赤水风景区内,一个为“柿子而生”的村庄迎来一年中的“旺季”,村里村外种着200余亩的柿子树,很多树龄高达两三百年,最年长的“柿子王”已经有600岁高龄。

今年随着“大岚柿子红了”主题文旅活动开启,一年一度的“晒秋”盛景也在柿林村火热上演。饱满的柿子、火红的辣椒、金黄的玉米、圆润的南瓜等农作物铺满房前屋后、窗台檐下、竹匾木架。阳光洒落,色彩交织,整个村落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与浓郁的烟火气息之中,构成了一幅“一步一景、随处可拍”的画卷。

在文创中心,身着橙色套装、脑袋圆鼓鼓的“柿宝”闪亮登场,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作为大岚三大旅游IP之一,它的设计灵感源自四明山的柿子,寓意着柿林村的丰收与希望。

在离“柿子王”不远的——村口柿子酒厂,从10月20日起,连续收购柿子,每天清晨6点半,挑着满筐柿子的村民陆续赶来,3元/斤的收购价让农户们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今年光照足,柿子甜度比往年更高,品质很好!”村民沈承银一边卸柿子一边介绍,他家种植的60多棵柿子树每年可产2000多斤果实,入秋以后,采摘柿子成了他重要收入来源。当天冒雨采摘的100多斤柿子刚售出,他已规划好剩余柿子的后续销路:一部分零售给游客,剩余的全部由四明山老柿子酒业有限公司“兜底收购”。

近年来,大岚镇积极打造柿子产业“共富工坊”,做足深加工文章,延长柿子产业链。“共富工坊”帮助村民解决了柿子销路问题,也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

今年,大岚镇还携手宁展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共建柿子产业共富工坊,以柿子酒、柿子文创等为主的多种新产品同样获得了市场的青睐。

在四明山的青山绿水间,青年人正悄然推动乡村变革。7月1日,乡村青创客柯建业的民宿“云自泊”正式开门迎客。以松雾咖啡的醇香、土窑面包的麦香、温泉民宿的暖意编织出多元业态图景。通过线上直播预售的巧妙运营,预售券销售额直逼200万元。如今,入住率稳定在六七成,每逢周末更是一房难求,尤其受到上海、杭州等地游客的青睐。

在这片丰饶的土地上,600岁的“柿子王”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余姚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从余姚的经验可感知到,乡村振兴的密码,既藏在千年文明的肌理中,更写在躬身耕耘的创新里。当历史的馈赠与当代的智慧交织,一座城的乡土叙事便有了更澎湃的续章。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周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