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天下事

一天能写30篇论文?别让AI再制造垃圾

来源: 新民晚报

2025-10-13 20:55:00

凌晨三点,某写字楼的键盘声噼里啪啦响个不停——不是寒窗苦读的学生赶论文,而是“枪手”们正在用AI批量炮制所谓的论文。在央视曝光的一份“2025写稿明细”里,一个人一天能写30篇论文,还能横跨法学、计算机、学前教育等多个专业,天才啊!

为了一篇论文,以往有多少学生泡在图书馆里啃几十本专著,在田野调查中磨破几双鞋,对着数据表格熬几个通宵……可如今,“组稿+ AI”模式把论文拆成了百搭的“垃圾食品”,吃起来好像很爽,但思维成长的养分,是一点儿也没有。

这条产业链能存活,暴露出学术评价的漏洞。有的高校把“论文发表数量”当硬指标,把查重率当学术合格线,却忽视了论文的实际质量。有的文章,查重率虽然低,但内容破绽百出,要么AI照抄10年前的陈旧数据,要么张冠李戴挪用其他省份案例,所有的“实地调研”都来自凭空臆想。

AI枪手泛滥,催生了新的“猫鼠游戏”:学生用AI写论文,学校用AI检测,你升级“降重能力”,我更新“识别算法”。有的学校开发“学术原创度评估系统”,不光查文字重复率,还能分析观点的连贯性、数据的合理性,让AI代写现出原形;还有的试点“论文溯源制度”,要求学生提交研究过程手册,从文献阅读笔记到数据采集记录,步步都要留痕。

针对学术领域应用AI,不能一棍子打死,而是要划一条红线:文献检索、数据整理等“体力活”,可以请AI帮忙;核心观点、研究设计、逻辑论证等环节必须是“原创”。技术,可以为人脑减负,但不能替我们思考。

毕竟,学术研究从来不是快餐,缺了文火慢炖的思考,再精致花哨的AI调料,也熬不出最真实鲜美的原味。

新民晚报原创稿件

作者:曹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