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少年志

弦歌·校园里的抗战故事⑧| 为国而战!是足球健将,更是抗日航空英烈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12 19:59:00

编者按: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江苏省教育厅新闻办联合扬子晚报·少年志推出系列报道“弦歌·校园里的抗战丰碑”,记者深入校园采访挖掘鲜为人知的抗战故事。这些历史片段,如同矗立在校园中的无形丰碑,记录着烽火岁月里的坚守与抗争,见证着教育薪火在动荡中的传承。

在足球场上,他是万众瞩目的“明星”;在烽火岁月中,他是英勇无畏的“航空英雄”。他,就是陈镇和。当国家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他毅然挂起足球,投笔从戎,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之中,用青春热血铸就了不朽的担当。近日,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走进金陵中学,循着校园里的历史印记,深入采访了这段热血往事。

他是金陵中学走出的奥运前锋

 陈镇和   抗日航空英烈、金陵中学校友

陈镇和,印尼华侨。12岁那年,父亲将陈镇和与弟弟陈镇祥送回祖国,临行前叮咛再三:“吾祖上乃中华儿女,汝等勿忘祖国!”他们先后就读于厦门英华书院、南京金陵大学附小和金陵大学附属中学。

金陵中学校刊中陈镇和所在足球队合影(右三为陈镇和)

据弟弟陈镇祥回忆,金陵中学当时包括他们兄弟在内,有十几位华侨同学,侨生寒暑假经常在球场上踢足球、打网球。他的哥哥陈镇和足球踢得很好,后来进了国家队。陈镇和的足球启蒙,正是在金中开始的。陈镇和在场上跑得飞快,皮肤黝黑,中国的球迷称他“小黑炭”。

 中国参加柏林奥运会的主要阵容(二排右边为陈镇和)

凭借精湛的球技,陈镇和代表中国参加第九、十届远东运动会,并两获冠军。1936年8月间,第11届奥运会在德国首都柏林举行,陈镇和作为中国足球队左前锋“出战”,这也是中国足球队首次参加奥运比赛。

“男儿莫惜少年头,快把钢刀试新仇”

陈镇和题诗照

在参加柏林奥运会的时候,陈镇和已经是一名军人。原来,1932年1月28日,“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热血男儿陈镇和萌生了航空报国的想法,毅然离开了绿茵场,投身抗日。1933年,他顺利地考入广东航空学校第7期甲班学习飞行。

陈镇和还在写给弟弟陈镇祥的家书中写下了一首慷慨激昂的小诗:“男儿莫惜少年头,快把钢刀试新仇。杀尽倭奴雪旧耻,誓平扶桑方罢休!”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陈镇和已是当时保卫东南海岸线的空军飞行中队长,在抗击日寇的战争中屡立战功,还曾因所在中队在广东战区击落日军4架敌机而获得嘉奖。

 陈镇和的遗体安葬在兰州焦家湾空军烈士公墓

1942年,陈镇和被派往新疆接收一批苏联援华的新型飞机。在陈镇和的飞机进入大西北的星星峡时,突然狂风大作,飞机操作系统失灵,飞机几乎没有给陈镇和任何的反应时间便一头栽向地面,机毁人亡。陈镇和牺牲,年仅35岁。

“在国家需要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

陈镇和、彭仁忭、李鹏翔、周竹君、孟广信……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中,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金中人”。据金陵中学历史教师张铭多年梳理考证,从金中走出的抗日航空英烈已有16人。

金陵中学党委书记孙小红认为,这些金中校友身上有着共同的关键词——“为国担当”。这份担当是面对国家危难时候的不退缩、不畏惧,是心中始终葆有对国家的赤诚热爱。孙小红说:“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需要我们铭记和传承。抗战精神中蕴含的爱国、团结、拼搏等内涵已深深融入金中师生成长的血脉,激励他们无论何时、何事,心怀国之大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金陵中学高三学生李欣禹也是校足球队队长。他告诉记者,“如今,在我们的校园里,陈镇和前辈的名字仍然响亮。他不仅是我们心中的丰碑,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爱国不是口号,而是在国家需要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贡献自己的力量。”

陈镇和在一封信中曾写过这样一句话:“我身为中华民族豪杰,死亦为中华民族鬼雄。待到抗战胜利之日,就是与众球友重返球坛之时。”这掷地有声的誓言,是陈镇和对国家最深情的告白,对抗战胜利最坚定的信念。

记者手记:

用“为国而战”诠释最美的青春

走进百年金中,阳光洒在绿荫场上,足球队员们奔跑、传球、射门,充满活力与激情。看着他们,陈镇和与同学踢球的场景仿佛浮现在眼前。这是两代人的青春在百年校园的绿茵场上隔空对话。这一刻,陈镇和的每一次升空,每一次战斗,每一次对祖国的忠诚守护,都有了具象化的意义。陈镇和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爱国,什么是担当。在奥运的赛场上,在与日军的对抗中,陈镇中用“为国而战”诠释了最美的青春。当代少年们定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一曲曲爱国之歌。

策划   王璟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李晨 蔡蕴琦

编导:徐彬雯

拍摄:高一鑫 张华纬

剪辑:张华纬

部分图片资料由金陵中学提供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