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少年志

跟着汉字游玄武! 南京玄武这场活动有趣有意义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7-19 18:30:00

7月17日-18日,由南京市玄武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玄武区少年儿童图书馆与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协办的“跟着汉字游玄武”主题活动在玄武区少年儿童图书馆举行。活动通过精彩讲座和动手体验,以汉字为纽带,带领青少年探寻玄武区文化根脉,感受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

以汉字为媒,

游走南京的山水城林

17日上午,南京出版社重大选题编辑部副主任刘娟为同学们带来了《汉字探秘·文博金陵——汉字与南京博物馆群的文化对话》的讲座,她以南京博物院、六朝博物馆、南京古生物博物馆、江宁织造博物馆馆藏文物为媒介,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讲解古人造字的智慧。比如,甲骨文的“王”最初是斧钺的象形,下方宽刃代表权力与武力。 随着时代发展,“王”字逐渐简化线条,从具象的斧钺演变为三横一竖的抽象符号,暗含“王权贯通天地人”的哲学思想。商周时期只有君主能称“王”,到秦汉之后降为诸侯封号。问答环节,刘娟搭配高清的彩色图片和形象生动的视频资料,激发小朋友认识汉字、了解汉字渊源的兴趣,唤起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向往和热情。

18日上午,她又为同学们带来讲座《汉字奇妙游·南京名胜探险记》。“我们都知道中国是我们的家,但大家知道‘中国’这个词是从哪里来的吗?”刘娟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何尊”,上面刻有现今发现最早的“中国”一词铭文——“宅兹中国”,并从“中”“国”“家”三个字的历史渊源说起,带领孩子探秘古文字。四十分钟的课堂上,孩子们以中山陵、明孝陵、玄武湖、明城墙为媒介,游走“山”“水”“城”“林”,从汉字本身的音、形、义出发,体悟汉字与自然、人文的奇妙融合,感受汉字之美之趣。在“汉字模仿秀”环节中,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上台展示,用身体摆出了“十”“立”“老”“北”等汉字,感悟中华汉字的博大魅力。

体验活字印刷,

让汉字文化焕发新生机

课后体验环节,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图文对应的方式认识甲骨文、篆书和楷体,了解汉字的演变,并描摹了 “玄武”两个字的演变过程,还体验活字印刷术。

现场,老师以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的对比为切入点,生动讲解了这项技术的演变历程及其对文明传播的重要意义。“最初的雕版印刷费时费力,错一字需整版重刻,而活字印刷只需替换单个字模,大大提升了效率。”老师一边演示一边介绍。小朋友们分组协作,从辨认甲骨文与篆体字、排列字模,到刷墨、拓印,亲身体验了活字印刷的魅力。

即将升入四年级的学生克洪川表示,虽然制作活字有一定挑战性,但印刷环节更难掌握。“如果一处没印好,整张作品可能就废了。”克洪川分享了自己的技巧:吸墨快的字刷一遍即可,而吸墨慢的字需要多印或加快速度。此外,他还发现墨汁容易让纸张粘在盘子上,导致印刷失败,这让他更加体会到古人的不易。“只有自己动手,才能真正感受到古人是多么聪明。”

汉字如舟,承载着中华文明千年智慧;文化似水,滋养着金陵古都的根脉精魂。此次“跟着汉字游玄武”活动,不仅让青少年触摸到了汉字演变的生命轨迹,更在墨香中完成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玄武区作为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承载地,正以创新的方式激活传统文化基因,让沉睡在博物馆的文物、镌刻在名胜里的典故以字为媒,焕发新生。这种“文化解码”的实践,既是对“何以中国”的生动诠释,也为青少年种下了文化自信的种子。未来,玄武区将持续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深度融合,让更多人在“横竖撇捺”间读懂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在“山水城林”中见证南京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让文化传承在寓教于乐中自然发生。

实习生 周若丹 少年志编辑 王蕾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颖

摄影 新华日报视觉中心 刘莉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