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

广西百色治理农村人情债、攀比风:一场丧事省3万,彩礼最高降七成

来源: 中国青年报

2025-07-22 12:35:00

百色市田东县思林镇龙邦村党总支部书记蓝茂东带领龙邦儿童传唱村规民约。思林镇政府供图

推进移风易俗,是大力减轻基层群众经济负担、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的题中应有之义。广西将婚丧礼俗改革融入乡风文明建设,有效治理农村“人情债”“攀比风”,让新时代文明新风吹遍乡村田野、浸入人心。

近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走访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那坡县、凌云县9个村屯时了解到,当地推进移风易俗成效显著:村民办一场丧事可节省约3万元,结婚彩礼最高降幅达七成。

过去,当地办一场传统丧事通常持续5-7天,花费高达3-4万元,如今通过缩短办丧流程、推出低价菜单等举措,时间压缩至1-3天,费用降至1万元左右。彩礼方面,那坡县不少村庄普遍由以往的6-10万元降至3万元以下,最高降幅达七成。

推进移风易俗,要改变长期形成的陈规陋习并非易事,需要持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进行精准组织引导。2023年4月,广西在30个县(市、区)启动移风易俗“五个统一”工作试点,即统一操办规模、统一宴席标准、统一服务队伍、统一礼金上限、统一监督管理,将婚丧礼俗改革融入乡风文明建设。2024年6月起,这一举措在广西全区111个县(市、区)全面推行,让新时代文明新风吹遍乡村田野、浸入人心。

百色市右江区龙景街道百法村开展“推进移风易俗·助力乡村振兴”文艺汇演活动。百色市委宣传部供图

“磨破嘴皮子,不如算好一本账”

“移风易俗有现实迫切性,但不能‘一禁了之’,更不可操之过急。”田东县百谷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海波深有感触地说。

在李海波印象中,过去村民搬家、小孩满月、房屋上梁、买车等都要摆酒庆祝,遇上节日更是少不了。他经常受邀吃席,一个月的工资都不够送礼金。有时一天要赶好几场席,甚至来不及入席,递上礼金便匆匆赶赴下一场。

李海波介绍,在百谷村,办传统丧事一般要宰杀5头以上生猪,花费3万-4万元。高价彩礼也曾在当地风行,娶媳妇普遍要6万-10万元彩礼。长期形成的婚丧礼俗令多数农户难以承受,一些家庭因此背负沉重债务。

李海波记得,村里刚倡导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时,一些村民哪怕背负经济负担也不愿意接受。入户宣传的干部们遇到一堵堵坚固的“墙”。

“碰壁多次后,我发现推动移风易俗最难的是破除攀比观念。”李海波说,过去攀比之风盛行,这次你办20桌,下次我就办30桌。“虽然大家都觉得大操大办费时费力费钱,但没人愿意带头改,怕办得简单丢了面子。”

对此,百谷村没有“一刀切”,而是逐步引导,通过宣传教育和示范带头营造良好氛围。村里要求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带头简办事宜,先把好风气树立起来。“现在我们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办席大多控制在10桌以内,有人带头做表率,形成良好风气,群众就会逐步效仿。”李海波说。

“磨破嘴皮子,不如算好一本账。”李海波说,村干部帮群众算清楚经济账,以此表明大操大办造成浪费和经济负担,并带来不良风气。对不理解的村民,会请其亲友或族中有名望者加以劝导。

李海波表示,通过入情入理的引导,大部分村民能够转变观念,但仍有少数人一时难以适应。他坦言:“观念转变是一个长期过程。移风易俗要循循善诱并增强感染力、说服力、引领力,通过带头人、身边人潜移默化地加以改变。”

为创新方式引导群众参与移风易俗,百色市在各村屯设立“爱心超市”,村民可以通过简办红白事、参与志愿服务等获取积分,在“爱心超市”兑换生活用品:5积分换一块香皂,10积分可换一公斤洗衣粉……百色市委宣传部提供的数据显示:2024年,百色市各地“爱心超市”兑换积分2439556分,3.5万余名群众兑换物品36696件。

“我经常参加村里的志愿活动,比如打扫街道,参加一次能得大约10积分。每个季度我都拿积分去兑换生活用品,6月初我兑换了一瓶两斤的食用油。”田东县思林镇可恒村村民黄妙远说。

百色市弄耀村,村民用墙绘宣传移风易俗。江畅/摄

控规模、定菜谱,婚丧喜宴要简办

“过去办理丧事耗时过长,群众深受困扰。”那坡县文明办主任许彩昱说,以往有人去世,亲人会请“道公”(民间丧仪主持者)“择吉日”,办席、出殡等流程完成需要5-7天,其间每天都会产生高额开销。

为规范操办规模,那坡县对全县100余名“道公”进行一对一沟通,引导他们从追求“吉日”转为注重“吉时”,如今办理丧事普遍缩短到1-3天。

“丧事餐费也曾是个难题。每到丧事,杀猪宰牛,大鱼大肉,不仅成本高,经常吃不完造成浪费。”许彩昱说。

针对丧事餐费过高的问题,那坡县对全县131个村(社区)因地制宜制定丧事指导性“参考菜谱”,每桌餐费合计不超过200元,以素菜为主,供群众参照。“改革后,单场丧事餐费支出减少60%,烟酒饮料等非必要开支压缩80%。比如,坡荷乡弄耀村推行丧事‘四菜一汤’标准,且全为素菜,每桌成本从500元压缩至180元。”据统计,2024年以来,那坡县丧事平均费用从4万元降至1万元,丧事平均支出降幅超七成。

那坡县组建“移风易俗劝导队”“迎亲志愿服务队”等,其中“红白事志愿服务队”提供从备案到操办的全程服务。弄耀村村民李某去世后,红白事志愿服务队协助安排食材采购,为家属节省费用2.3万元。此外,部分村屯开设“红事馆”“白事馆”“思源堂”等,免费为群众提供办事场所、餐厨具、桌椅等。

为减轻彩礼负担,那坡县形成“适婚青年”清单,在彩礼负担过重的村,相关部门通过上门宣传、举办讲座等形式,为适婚青年及其家庭算清高价彩礼带来的经济账、人情账,讲透高价彩礼的弊端,宣传婚事新办的益处,引导青年树立适额适度的彩礼观。

据那坡县统计,2025年以来,红白理事会劝导45场次婚丧喜宴简办,累计节约支出超150万元。2025年1-4月,全县346件丧事中,91%的丧葬时长在3天以内;138场婚事中,不收彩礼和彩礼不超过1.5万元的占比达82%,有效遏制攀比之风。

在记者走访的田东县、凌云县同样出台相应措施推行“五个统一”。凌云县下甲镇利用10个村的大舞台开展移风易俗文艺汇演,编排成小品、相声、歌曲等节目,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加深村民理解与认同。田东县祥周镇模范村通过“统一监督管理”,实现喜事操办宴席数、礼金减半。今年5月,村民陆学超为老人举办61岁寿宴,只备了7桌菜,宾客以装有吉祥大米及10-100元礼金的红布袋,替代以往200元左右的礼金红包,气氛和谐。

百色市科冬社区,社区免费丧事举办场所的墙上张贴着移风易俗宣传海报。江畅/摄

推进移风易俗需久久为功

“党员干部是推进农村移风易俗的主力军和先锋队,党员干部能否带头抵制不良习俗、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接决定农村移风易俗工作的推进与效果。”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委副书记莫凯洋说,推进移风易俗要构建双向监督机制,既要发挥党员干部对群众的引导作用,也要通过纪检监察机关和群众对党员干部形成监督。

为推动移风易俗工作,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百色市纪检监察机关立足职能职责,持续紧盯党员干部在厚葬薄养、高价彩礼、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方面的不良风气,加强监督整治。2024年7月,百色市西林县纪委监委对党员干部何某在办女儿婚宴过程中违规超标准宴请宾客、违规收受礼金的信访举报进行核查,经查实给予何某党内警告处分。据统计,2023年至2024年10月,百色市共立案查处党员干部大操大办问题4个,处分1人,组织处理6人。

“党员干部如果不带头,不作为、懒作为甚至乱作为,就难以形成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的风向标,就会削弱工作的领导力、组织力与实践力,甚至滋生腐败问题,影响移风易俗工作的实际效果。”莫凯洋说。

据介绍,百色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紧盯党员干部“关键人”,聚焦元旦春节等重要节点,通过发送廉政提醒短信、开展明察暗访等方式,扎实推动党员干部严格落实百色市领导(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报告制度,及时报备操办婚丧喜庆事宜,同时对违规吃喝、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借机敛财等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隐形变异“四风”等问题,加强事前提醒和事中监督,对发现顶风违纪、性质恶劣的反面典型、违规事件,依规依纪依法严肃处理。

百色市纪委监委采取“市级下沉、县级推动、乡级组织、村级落实”的方式,凝聚市县乡村四级监督力量,推进清廉乡村建设,促进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此外,推动各县(市、区)通过健全村规民约、红白事理事会管理、志愿服务队劝导、实行清单积分制评比、编印移风易俗工作宣传手册入户宣传及劝导等方式,推进移风易俗。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村级专项监督工作站“基层监督末梢”作用,全程跟进监督。截至2024年10月,百色市纪委监委督促整改问题135个。

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法学博士胡仕林分析认为,移风易俗并非朝夕之功,传统观念习俗的形成有着多重因素:“在乡村通过婚丧嫁娶讲排场、摆阔气以显示面子与地位,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其次,存在被动跟风心理,农村作为熟人社会,讲究人情往来,随礼、随大流成为一种习俗;再次,有人利用酒席敛财、求‘回本’,不办的人有吃亏心理;此外,有些地方常态治理能力不足,缺乏有效监督,导致问题反复。”

对此,莫凯洋表示,移风易俗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场需要久久为功、持之以恒的攻坚战与持久战。党员干部要率先垂范,主动作为,既要深入做好群众工作,让移风易俗深入人心;又要扎实开展调查研究工作,结合不同村落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模式推进工作,务求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