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健康

19岁就脑梗!脑卒中健康防线应该如何筑起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29 15:24:00

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脑卒中,一直都是威胁我们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我们应如何筑起坚固防线?起病后又应该如何自保,把伤害减到最小?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日,南京明基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叶民做客扬子名医团直播间,就脑卒中的防治问题为大家答疑解惑。

“19岁,我目前遇到的最年轻脑梗患者”

今年上半年,叶民主任接诊了一位他从医至今遇到的最年轻的脑梗患者,只有19岁,是一名外卖小哥。在5月的一天早晨,该患者的同伴叫他起床时发现叫不醒,还有肢体偏瘫、言语不清的症状,便立即拨打了120,通过绿色通道直接送入明基医院卒中中心,因为救治及时,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几乎没有留下后遗症,但后续需要长期服药,并彻底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以避免再次复发。

“三高”、糖尿病、肥胖等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变的高危因素不受重视,是当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中风的重要原因。“但问及病史,这位患者没有这些基础性疾病,饮食、作息却非常不规律,其实这也是诱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叶民主任坦言,不少年轻人自恃身体好,过度“挥霍”健康,甚至在经过救治后症状暂时缓解就放松警惕,忽视了长期健康管理。“之前遇到过一位30多岁的小伙子,一年‘梗’了三次,前两次都是规范之后自作主张停药,第三次脑梗半边身子都动不了,大面积脑梗死,颈内动脉闭塞。治疗出院后,要进行漫长的康复训练来恢复语言和肢体功能。”

对于卒中患者来说,如果治疗是“矛”,那么健康的生活方式一定是“盾”。叶民主任提醒,烟草对血管的损害是明确且严重的,必须进行严格的自我限制,还要做到低盐、低脂饮食,在医生评估风险后进行规律的体育锻炼;避免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熬夜和精神压力等,这些都可能诱发血压波动和血管痉挛。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一定不能擅自停药。

脑出血起病更急、更危重,一旦怀疑立刻求救!

脑梗属于缺血性脑卒中,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简单理解,就是血管突然“爆裂”了,从而导致剧烈头痛、呕吐、单侧肢体麻木无力、意识障碍等症状,有时它起病更急,患者可能一下子就昏迷了。当然,仅凭症状,普通人几乎无法准确区分两者,必须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高血压是出血性脑卒中最重要、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叶民主任提醒,情绪激动、剧烈运动或过度运动、气温骤降、不良生活习惯(熬夜、过度劳累、抽烟喝酒等)等常常会在基础病变存在的前提下,导致血压一过性急剧升高,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此外,动静脉畸形、动脉瘤、长期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等也是长期存在的安全隐患。

前不久,叶民主任就接诊了一位病人。脑梗以后,一直在吃抗血小板的药,但是因为胃肠道不舒服,便自行换了氯吡格雷,再加上血压控制不佳,某天在家中突然感觉头晕、恶心,且一侧肢体无力,怀疑又脑梗了,便立马拨打了120。但到医院做CT检查显示,是此前脑梗死的区域发生了出血,叫做“出血性转化”,是典型的用药调整不当导致的后果,情况很严重。

脑出血的发病率总体来说是低于脑梗的,但脑出血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更高,比如脑干出血,可能仅5毫升就能致命。我们要牢记‘BE FAST’原则:Balance(平衡):突然失去平衡,走路不稳;Eyes(眼睛):突然视力模糊、重影或单眼失明;Face(面部):面部不对称,口角歪斜;Arms(手臂):手臂或腿部无力、麻木。Speech(语言):言语困难,表达不清或理解障碍;Time(时间):立即记录发病时间,并马上拨打急救电话。一旦出现其中任何一种症状,都应立即怀疑是脑卒中(不分类型),并启动急救。

当然,无论那种类型的脑卒中,预防都至关重要,需要严格管理慢性病、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保持平和心态。对于已发生过脑卒中或患有房颤等疾病的人,必须严格遵医嘱长期服药,调整用药更需有医生的指导。

“来去匆匆”的“小中风”,风险也不小

脑卒中的俗称是“中风”。但你知道吗?中分还有“大小”之分。“小中风”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其发作基础是血管微栓塞、血流动力学改变,症状与中风几乎一样,例如突然出现的肢体麻木、无力、口齿不清、视物模糊等等,但关键区别在于,这些症状通常只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24小时内可完全恢复且不留任何痕迹。它还可反复发作,频率因人而异。

正因为“来去匆匆”,“小中风”极具欺骗性,很多人会以为是劳累过度或没休息好,从而掉以轻心。叶民主任提醒,这绝不是可以高枕无忧的信号,而是大脑发出的“黄牌警告”。数据显示,约有三分之一的“小中风”患者可能在未来发生真正的中风。

“今年8月份我就接诊了一位中年女性患者,早上起床后突然摔倒,半边身体动不了了,也不能说话,到医院做检查发现大面积脑梗,已经错过了取栓的黄金时间。后来我们在问诊的时候得知,她其实在中风发生的两天前有过一次‘小中风’的表现,在家端水杯准备喝水的时候,突然手上没有力气,一阵眩晕,水杯摔碎了,但没几分钟症状就消失了,她以为自己就是低血糖,没当回事。”叶民主任回忆说。

“所以即便症状已经消失,也必须立即就医,把它当作一次已经发生的中风来严肃对待。”叶民主任介绍,此时就医,其实是进行干预和预防的黄金窗口期。医生会借此排查中风风险,查找潜在病因,如颈动脉斑块、房颤等,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以避免严重后果。

“小中风”如果叠加了高龄、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会加剧发病和致残致死的风险。三高、长期抽烟喝酒、肥胖和缺乏运动以及有中风或心脏病家族史的人群等都属于高危人群,建议做好日常的健康管理,戒烟戒酒、适当锻炼、控制体重,积极预防。

视频 许倩倩

许倩倩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