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公里VS27公里:南京120的“跨省”救援,漂亮!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17 20:10:00
近日一天清晨7点,一阵急促的警报声在南京市急救中心指挥调度中心响起:南京与马鞍山交界处的田埂上发生车祸,伤者疑似下肢骨折,亟待救援。
刚结束彻夜奔波的急救小组,没有丝毫迟疑,迅速集结出发。途中,急救医生刘广钊在呼啸的救护车上回拨电话并远程指导急救,稳定伤情;驾驶员何劲松拉响警笛,救护车迅速穿过晨雾,越过宁马界碑,直奔事故现场。
经检查,伤者左侧大腿中段肿胀畸形,可触及骨擦感,无开放性伤口及活动性出血,骨折诊断明确,急救护士芮瑶迅速使用夹板进行固定。就在伤者被稳妥抬上救护车时,他的一句话让急救人员顿感棘手:“我是马鞍山人,我要回马鞍山的医院!”
进一步处置病情,返回南京的医院:27公里;送往马鞍山的医院:8公里!
距离更近,但跨省送医在以往意味着复杂的协调流程。是遵循惯例,还是为生命破例?“立即联系指挥调度中心,确认送医路径!”身为分站长的刘广钊没有丝毫犹豫,清晰陈述现场坐标与伤者诉求。调度组长遵循《宁马毗邻区域院前急救互援协作框架协议》中“就近、就急、满足专业需要及兼顾患方意愿”的核心原则,果断决定:“按最近方案执行,送马鞍山!”
这道指令,让跨省救援从“需要协调”升华为“顺理成章”。
救护车旋即转向,驶入马鞍山市。早高峰的马鞍山街头,一辆标识着“南京市急救中心”的救护车,载着一位马鞍山伤者,一路飞驰。12分钟后,这辆南京救护车便顺利抵达马鞍山的医院。当地医护早已在急诊门口待命,实现了“上车即入院”的无缝衔接,这场跨越省界的生命速递顺利完成。
记者了解到,其实这看似“反常”的一幕已成为区域协作的常态。8公里与27公里,南京120用果断担当做出了选择;十多分钟,宁马一体化用高效协同跑出了速度。宁马同心,急救同行——这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每一次飞驰而过的救护车,用行动写就的承诺。
通讯员 国立生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吕彦霖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