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健康

30多年顽固便秘,手术4次又复发!医生:病灶在身症结在心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29 09:58:00

“坐得时间长了再起身,肛门就有坠胀感,想上厕所,但是到了厕所又排不出便,每天都受着这种折磨,真的太痛苦了。”家住安徽安庆的杜女士已经被这种肛门异物感、坠胀感困扰了一年之久,辗转多家医院就诊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到底问题出在了哪儿?焦虑迷茫之下,她的女儿便在网上查阅大量信息,终于,中国中医高等教育学会肛肠分会副会长、山东省康复医学会心理康复学会副主任委员孔令玉教授的名字出现在她的视野里。

去年7月,肛肠疑难病孔令玉教授名医工作室在南京丁义山专科医院正式挂牌,每周二坐诊,很多像杜女士这样的南京及南京周边的患者慕名而来,盼望着能解决看似“问题不大”但却深受相关症状困扰,又久治不愈的疑难肛肠病。

情绪问题不解决,肛门症状还会卷土重来

孔令玉教授坦言,在肛肠科门诊,常有患者主诉肛门下坠、排便不尽、堵塞感等,严重时影响行走和睡眠。他们辗转多家医院,可能会被诊断为肛窦炎、直肠黏膜脱垂等,接受过多次手术或药物治疗,效果却不持久。事实上,这类患者中很多人并非单纯器质性疾病,而是“躯体化症状”的表现,即心理或情绪问题通过身体不适表达出来,肛门下坠、便秘、腹胀、头晕、心慌等都可能是其中的表现。

为什么情绪会影响肛门健康?“因为人体有两套神经系统,分别指挥兴奋和抑制。当人长期处于焦虑、抑郁或压力中,这两套系统的协调性会被打破,出现‘矛盾运动’。比如正常人排便时肛门括约肌会自然放松,而情绪失调者却‘越想排便肛门越收缩’,导致排便困难、下坠感强烈。这不是肌肉本身的问题,而是神经调节功能紊乱的结果。”孔令玉教授解释说,许多患者接受手术后症状暂时缓解,但不久就会复发,原因就在于手术只是针对具体的病症做治疗,背后神经功能失调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就不会真正的治愈。

孔令玉教授和记者分享了一个让他印象深刻的案例。90年代,产后的陈女士莫名出现大便困难的情况,当时去医院就诊,被诊断为出口梗阻型便秘。直肠黏膜内脱垂、直肠前突、乙状结肠冗长……为了摆脱病痛,陈女士前前后后做了4次手术。“后来医生建议切除大肠,但是跟她说这样会控制不住排便,可能一天要跑二三十趟厕所,她也接受,因为她觉得总比解不出来大便要好。后来,她以为这算是痊愈了,可是没过几年,便秘问题又卷土重来。患病30多年,她辗转全国各大医院都收效甚微。”到了孔令玉教授这里,通过中药调理、情绪治疗,以及自创的臭氧灌肠疗法,陈女士终于能够自行排便。“后来复查的时候再见到她,整个人的精神面貌都和以前不一样了,神清气爽的。”

“身心同治”,破解“治标不治本”的困境

肠道系统是人的“第二大脑”,拥有独立的神经系统,与大脑通过“肠脑轴”紧密相连,情绪波动必然会直接影响肠道功能。所以,孔令玉教授强调“身心同治”。在他这里,疾病的治疗会分为3个阶段。急性治疗是住院,调节好症状,解决患者当前面临的肛门健康问题;出院后带药维持治疗3-6个月。6个月后,患者明显感觉所有的不适感都消失了,对医生产生了信任和认可,再进行心理疏导,解决问题的根本。

“我的处方里会有调节神经功能的药物,比如低剂量的抗焦虑或抗抑郁药。这些药物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精神病药’,而是神经功能调节剂,帮助患者恢复神经系统平衡,改善睡眠和情绪,从而缓解肛门下坠、便秘等症状。”孔令玉教授说,这类药物起效快、剂量小、副作用低,通常也不需长期服用,治疗周期一般为3-6个月,待症状稳定后逐步减药停药。“我们需要帮助患者认识到,这些症状并非想象出来的,而是真实存在的躯体化表现;情绪问题也是可调节的,不必有‘耻辱感’,通过调整心态、改善家庭关系、减轻压力等等,症状完全可以得到控制。”

值得一提的是,孔令玉教授通过多年研究,结合精神学、心理学、心身医学、转化医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自制了《肛肠科患者躯体化症状自评表》量表,其中涵盖了将近100个相关症状,通过20道问题,巧妙洞悉患者的肛门直肠状况与心理状态,判定病情与情绪的微妙关联。

许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