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身定制” 3D 导丝,突破性技术为特殊心脏患者成功实施先进起搏手术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25 17:12:00
在心脏起搏领域,“左束支起搏”是一种接近于心脏自然节律的先进起搏方式,近年来广受关注。相比传统起搏,它有助于保护心脏功能,降低患者死亡风险。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妇幼保健院)心血管内科单其俊教授团队,自2017年开始专注这项技术,已成功为1800多位患者实施左束支起搏。最近,他们遇到了一例非常特殊的复杂病例——在常规方法无法完成手术的情况下,医生通过手工“定制”导丝,成功完成了左束支起搏。
多种基础病叠加,心脏状况复杂
72岁的刘奶奶患有风湿性心脏瓣膜病,4年前曾行心脏瓣膜手术。近1年她常感胸闷、气短和乏力。进一步检查后,医生发现了多个问题:心跳慢:24小时心电图发现刘奶奶有房颤,心率偏慢,平均每分钟才55次,还出现了113次超过2秒的心脏停跳,最长一次停跳达到2.56秒(心脏停跳可能导致头晕、乏力、眼前发黑甚至晕倒)。心脏变大:心脏超声发现刘奶奶左右心房和左心室都明显扩大,心脏收缩功能偏低。心衰:刘奶奶日常活动有明显受限,稍微动一动就会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按照纽约心脏协会(NYHA)的心功能分级,属于Ⅲ级。基础病:刘奶奶同时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这些都会对心脏健康产生额外影响。
常规方法 “卡壳”,右心房巨大导致器械无法到位
结合患者的情况,单其俊教授团队分析:患者心跳慢,合并有风湿性心脏病、心脏变大及心衰,预计术后会有较多的心跳依赖于起搏器。因此,如果选择传统的心脏起搏方法,只能解决心跳慢的问题,对心脏功能没有保护作用,反而可能会加重心衰。
经过手术组反复讨论,又征得了患者和家属的同意后,医生决定为她做左束支起搏。
9月15日,手术如期进行。一开始很顺利,医生成功穿刺了左侧腋静脉,按照标准流程,准备置入预制好的间隔弯支撑鞘和电极。可问题很快出现了——患者的右心房特别大,导致支撑鞘无法到达指定位置,由此电极失去足够支撑,无法顺利旋入左束支区域。医生尝试了近1个小时仍无法完成。如果退而求其次,改行传统的起搏方法,患者很可能由于非生理的起搏方式加重心衰。
患者右房巨大,支撑鞘无法进入右心室贴近间隔以支撑电极旋入左束支区域,常规方法失败
“量身定制” 3D 导丝,20 分钟攻克难题
就在手术陷入僵局时,单其俊教授提出了一个新思路:既然患者心脏结构特殊(右房巨大),不如放弃常规预制器械,根据她的心脏大小“量身定制”一个辅助工具——用加硬的导丝,现场手工把它弯成三维形状(即“3D 间隔异型弯”)。在导丝的支撑下,直接用普通的心室螺旋电极,尝试左束支植入。
该方法看起来简单,但对操作者要求高:导丝的三维弯曲形态必须精确贴合患者的心腔结构,既要能把电极带到位,又要保证操作安全。在约20分钟的精细调整后,电极顺利到达并固定在目标区域,术中起搏参数理想,左束支起搏手术成功。
根据患者心脏大小具体情况,用加硬导丝手塑的3D间隔异型弯
据悉,这是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团队首次用“手塑导丝3D间隔弯+常规螺旋电极”成功完成左束支起搏的复杂病例。在此之前,左束支起搏手术往往依赖特殊的电极和支撑鞘,一旦遇到患者心脏结构特殊(比如像这位患者一样右房巨大),常规器械无法适配的情况,手术就很难推进。而此次技术突破,打破了对特殊器械的 “束缚”,医生根据患者心脏的具体情况,“定制”导丝形状,搭配普通电极就能完成手术。该方法为类似复杂病例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有助于把左束支起搏这项生理性起搏方式推广给更多需要的患者。
通讯员 杨稳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吕彦霖
校对 朱亚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