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肾萎缩左肾长瘤,看看这家医院如何破解这道"生死题"……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8-06 16:43:00
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唯一的“工作肾”却长了肿瘤!这是69岁杨大爷面临的生死困局——不手术,癌症将吞噬最后生机,做手术,脆弱的身体能否扛住?于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拆弹”手术正在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上演......
独肾老人遭遇“雪上加霜”
69岁的杨大爷已经和尿毒症抗争了5年多,每周3次的血液透析成了他雷打不动的"必修课"。更令人揪心的是,在最近的检查中,发现唯一还有功能的左肾肾盂内出现了肿瘤阴影,肿瘤病灶大,侵犯范围广,伴肾门淋巴结转移。这个结果让杨大爷一家如坠冰窟——右肾早已萎缩“罢工”,现在连最后的“生命防线”也出现了危机。
“当时感觉天都塌了。”杨大爷的家属回忆道,“不做手术怕肿瘤扩散,做手术又担心父亲的身体承受不住。”更让他们忧心的是,如果切除左肾,后续的肾移植不仅费用高昂,等待合适的肾源更是遥遥无期,肾功能将继续恶化,如何平稳过渡,更让人头疼。
肿瘤位置
医疗团队迎难而上制定方案
面对这个棘手的病例,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汪辉主任团队立即组织了多学科会诊。杨大爷的身体状况就像走在钢丝上,手术必须在保住生命和维持肾功能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经过反复论证,团队最终决定采用腹腔镜下微创手术方案。这个方案虽然技术难度极高,但对患者来说创伤最小、恢复最快。“就像在薄冰上跳舞,既要彻底清除肿瘤,又要尽可能保留患者的身体机能。”汪辉说道。
术中
惊心动魄的“拆弹”手术
手术当天,无影灯下,一场与死神的较量悄然展开。由于杨大爷长期透析,血管条件差,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大出血。麻醉科团队全程严密监控,确保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汪辉带领手术团队在杨大爷腹部开了4个不到1厘米的小切口。通过高清腹腔镜的放大作用,手术区域的血管、神经都清晰可见。汪辉和薛鹏两位专家小心翼翼地分离着每一处组织。最紧张的时刻出现在处理肾门血管时,这里的血管壁异常脆弱,任何一个不当操作都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
“血压有些波动!”监护仪突然报警。手术室里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汪辉沉着应对,迅速调整操作节奏。经过近3小时的精细操作,肿瘤连同病变的肾脏、输尿管被完整切除,周围的淋巴结也清扫干净。术后入住重症医学科,当晚予以无肝素透析治疗。
医生看望术后的杨大爷
术后重获新生
当杨大爷在复苏室醒来时,第一句话就是:“谢谢你们救了我。”术后第二天,在医护人员的鼓励下,杨大爷就尝试着下床活动。虽然身体还很虚弱,但他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真没想到父亲恢复得这么好!”杨大爷的家属感激地说,虽然仍需定期透析,但摆脱了肿瘤的威胁,持续的血尿消失,杨大爷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最近复查显示,他的各项指标都很稳定。
“这个病例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永远不要轻言放弃,长期透析的患者要重视定期体检。”汪辉主任深有感触地说。
医生特别提醒:
一、定期体检:尿毒症患者应每3-6个月进行一次全面检查;
二、控制血压:高血压会加速肾功能恶化;
三、合理饮食:低盐、低磷、优质蛋白饮食;
四、规律透析:严格遵医嘱进行透析治疗;
五、警惕症状:出现消瘦、血尿、腰痛等症状要及时就医发症的发生率比常人要高。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
通讯员 唐晗涵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张凌飞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