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坚守,他用爱寻找“心门钥匙”,倾情陪伴2000多名学子成长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7-22 12:08:00
22年如一日,他深耕学生工作一线,陪伴37个毕业班、2000多名学子走过成长岁月。同事眼中,他是稳人心的“定海神针”,是解难题的“灭火队长”;学生心中,他是亲切可靠的“龙排”。
22年来,他几乎没有“下班”的概念,手机24小时开机,学生有事随叫随到,他将满腔青春与热忱,悉数倾注在学子们身上。他就是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处)学生管理科(人民武装办公室)科长张龙伟。
张龙伟的手机24小时待命
手机24小时待命
22年他以校为家
2003年12月,从部队转业的张龙伟来到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工处,开启了他的校园生涯。“一提起‘龙排’,只要他在学校,就像一根定海神针,很多问题都能第一时间解决。”党委委员、副院长俞敏的评价,道出了他在师生心中的分量。
“龙排”这一称呼源于张龙伟的部队经历。在部队曾任排长的他,到学校后,这一称呼被师生们亲切地沿用下来。22年来,他几乎没有“下班”的概念:开学后,他要一直待到寒暑假才离开学校,周末也基本守在办公室,手机更是24小时开机,学生有事随叫随到。“龙伟几乎是全校值班最多的老师,无论是否轮到他值班,只要学生有事,他总是第一个到场,遇到紧急情况,大家第一个想到的也永远是他。”原学工处处长吴旭东回忆道。
这份坚守的背后,是对家庭的亏欠。张龙伟是重庆人,在南京待了22年,期间一直和妻子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重庆与南京相隔1250公里。一边是妻子独自撑起的家,她要送孩子上学、照顾老人;另一边则是张龙伟的“第二个家”——查寝、和学生谈心、处理突发状况。
“22年来,他一次都没陪女儿过过生日。”张龙伟的妻子说,即便女儿曾眼巴巴地盼着他能回来陪自己过10岁生日,张龙伟还是因为学校的工作失了约。“他常常说亏欠了我们,可我嫁给他,嫁的其实不止是他一个人,更是他那两千多个学生的青春岁月。”妻子的理解,成了他深耕学生工作的温暖后盾。
张龙伟日常工作
以心换心,他用“钥匙”
打开每个学生的心门
“每个学生心里都有一扇门,关键在于你能不能找到那把钥匙。”这是张龙伟常挂在嘴边的话。为了找到这把“钥匙”,他住进学校24小时值班,对学生情况了如指掌——不仅是自己带的学生,其他班级学生的家庭状况、心理动态,他也了然于胸。
党院办主任王春燕还记得,自己刚入职时,总因学生五花八门的问题犯难,比如学习困难、违纪、家庭变故、经济压力等,不知道该如何与学生沟通。但张龙伟却有自己的一套:他会约学生去食堂吃饭、和男生一起打球,把工作自然融入生活;遇到学生抵触沟通时,他会默默铺垫,等到再次交流时,总能带来惊喜的改变。“有次旁听,看到他和一个‘刀枪不入’的学生谈话,后来那个学生竟然主动做出了改变,我才知道他在背后付出了多少努力。”王春燕说。
“龙伟有大爱,他工资不高,日子其实并不宽裕。但每当遇到家庭贫困的学生,他总是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的钱来资助,这一点让我非常敬佩。”原学工处处长吴旭东说道。
对于家庭困难的学生,张龙伟更是“对自己抠、对学生大方”。学生工作部(处)副部(处)长冯娇说,张龙伟舍不得买新衣服,却常常带贫困生吃饭,还自费备着常用药,“他说学生跑医务室太远,有他在,能及时帮学生解决问题”。学生苏丹浩回忆,大一时有个同学家境困难,张龙伟悄悄给了钱让她买生活用品,还特意叮嘱“就说是成绩进步的奖励”。“张老师保护了一个18岁女孩的自尊,也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细致入微的关心。”苏丹浩感慨道。
张龙伟值班
“灭火队长”的智慧
让“挂科王”也能逆袭
学工处负责处理日常事务,保卫处专注应对极端事件,而张龙伟则像一位“灭火队长”,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宿管站李克霞站长笑着说:“学生无小事,有事找张老师。”马蜂侵扰学生时,他徒手用晾衣杆处理;下水道堵塞而维修师傅已经下班,他就直接动手疏通;学生遇到突发状况,他永远是第一个赶到的人。
“张老师是个极其执着的人,凡事都要弄个水落石出。单说找学生谈话,他常常一聊就是两三个小时,不把学生彻底说服、打通思想,绝不会罢休。我和张老师搭档多年,只要宿舍出现突发情况,或是学生遇到困难,我这边打完电话,他总能第一时间赶到。”李克霞说。
这种能力在转化“问题学生”时尤为突出。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护士刘子凡记得,当年有位“挂科王”成绩排在全年级倒数,已经近乎“摆烂”。经过张龙伟多次谈心后,这个学生像“开窍”一般开始疯狂学习,不仅补完了所有挂科,还顺利通过了护士资格考试。“张老师的谈话有种魔力,他总能戳中要害,让学生真正改变。”
张龙伟找学生谈心
22年沉淀,结出丰硕果实
他用爱浇灌成长之花
“倾听是最有效的沟通,陪伴是最好的教育。”这是张龙伟22年工作的心得。他总结出“1234+N”管理法,打造家校融合管理模式——建立家长群反馈学生情况,学生离校前家长需沟通行程,“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他还探索“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智管人”的新方法,实践“思想引领、心理疏导、环境育人、以文化人”的培养模式。
这份用心,结出了丰硕果实:他负责的班级中,18名学生入党,18人获国家奖学金;学院有21名学生获评省级优秀学生干部或三好学生,14人获南京市同类荣誉,班集体累计获各级荣誉超120次。“这些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学生支持和同事帮助的结果。”张龙伟说,只有融入集体,个人才能发光发热。
22年,37个毕业班,2000余名学子。从军营到校园,张龙伟用“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信念,诠释着教育的温度。正如他所说:“再难不要放弃,再苦也要坚持。”而这份坚持,早已化作无数学生青春里最温暖的光。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万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