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健康

微小切口“补心门”,七旬透析老人获“心”生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5-26 16:28:00

心脏就像人体永不停歇的“泵血工厂”,而二尖瓣则是工厂里关键的“单向阀门”。对于72岁饱受尿毒症透析之苦且合并高血压的李大爷(化姓)来说,这扇“阀门”严重漏血,导致他胸闷气促、举步维艰。近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脏外科主任曹海龙教授团队与超声医学科、麻醉手术与疼痛管理科、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联合,用4厘米的微小切口完成高难度“补心”手术,成功为老人修复“漏风”的心脏阀门。

李大爷心脏超声报告显示,他的二尖瓣反流已达中重度,在心脏瓣膜的2偏1区出现明显“漏洞”——就像一扇门的合页处出现了裂缝,导致血液在心脏收缩时反向流动。如果采用传统开胸手术,不仅要劈开胸骨,还需让心脏停跳并借助体外循环机维持生命,这对长期透析、基础病缠身的李大爷来说风险极高。

该如何治疗,既能把关闭不全的“心门”补全,又减少手术带来的风险呢?“我们选择经心尖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TEER),就像用一把特制‘魔法夹’精准修补漏洞。”曹海龙教授团队的靖胜杰主治医师形象解释道。手术团队在患者胸口开一个仅4厘米的小切口,从心脏尖部将夹合装置送入跳动的心脏。过程中,超声医学科医生如同“透视眼”,通过实时超声图像引导,确保夹合器与主动脉保持垂直的角度,精准“咬住”病变瓣叶;麻醉手术与疼痛管理科团队则化身“生命调控师”,严密监测并维持患者循环稳定。最终,夹合器成功释放将漏血的瓣叶牢牢“捏合”,让心脏恢复正常“泵血”节奏。

这场手术犹如多学科协作的“精密交响乐”。心脏外科主任曹海龙主任医师带领团队许铭副主任医师、陆启同副主任医师及靖胜杰主治医师组成的手术团队,凭借丰富经验和精湛技术完成关键操作;超声医学科医生的实时引导让手术专家“看见”跳动心脏内的每一处细节;麻醉手术与疼痛管理科的精准调控则为手术筑牢安全防线。术后李大爷恢复顺利,第二天便能下床活动,胸闷症状明显缓解。

“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中,每10人就有1人患有二尖瓣反流。该手术技术的成功开展,为更多高龄、合并诸多疾病的心脏瓣膜病患者带来新希望。”专家介绍,经心尖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避免了传统手术的巨大创伤,特别适合像李大爷这样无法耐受开胸手术的高龄、高危患者,在心脏不停跳的情况下即可完成手术,避免了体外循环的风险。目前,中大医院已将该技术纳入常规治疗方案,为更多患者提供精准、微创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帮助更多心脏瓣膜病患者重获“心”生,提高生活质量。

通讯员:刘敏 程守勤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万惠娟

校对 王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