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富安的秋天,调成你的理想色,打开富安,像打开一个秋天的“乡野盲盒”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24 20:27:00
十月富安,稻浪翻金!千亩稻田低垂摇曳,绘就“状元故里”绵延千年的诗意丰收图。在这片鎏金的田野间,“富安岁时记·稻韵金秋”主题系列活动温情启幕,诚邀您共赴一场秋日之约!
十月的富安村,稻穗低垂,金浪翻滚,丰收的稻浪如“状元故里”延绵千年的文脉般辽远。在这片稻浪飞舞的花田中,“富安岁时记·稻韵金秋”系列主题活动正徐徐展开。精心打造四大体验版块,涵盖田园艺术创作、趣味农耕体验、乡村文化传承与光影视觉叙事等多个维度。作为活动亮点,“无锡光影‘十四五’摄影大赛作品展”暨胡埭镇富安乡村振兴摄影文化周将同步绽放。一幅幅动人的影像,定格的是稻香时节的田园牧歌,传递的是富安村产业兴、生态美、乡风淳的振兴新貌。
![]()
影像为媒,融文旅于金色田园
摄影展于10月24日正式开幕,选址于金色翻涌的七彩梯田之中,巧妙地将摄影作品嵌入自然景观,形成“人在画中行,影随稻浪动”的沉浸式观展体验。摄影师们如昔日的田野工作者,走入民居村巷、古桥阡陌、状元古道,在与村民的面对面交流中,让影像回归最本真、最鲜活的生活现场。
百余幅高清摄影作品以多元视角记录下富安村金秋时节的丰饶图景。既有古桥流水的静谧,也捕捉七彩花田的绚烂;定格老墙斑驳的肌理,更凝视乡民脸上的皱纹与笑意。其中一组专题照片聚焦富安“新农人”群体——他们中有辞去城市工作的青年返乡创办生态农场,有将一碗状元面打造成承载乡愁与地域记忆的特色IP主理人,还有以一杯咖啡连接状元古道的“村咖”运营者。镜头真实记录下他们劳作的专注、创业的激情与对乡土的深情回望,诠释着新时代乡村创业者的热忱与坚守。
一帧帧影像,既是丰收的见证,更是蝶变的注脚,它们共同构成了一部关于土地重生、人才回归的视觉叙事。传统农具与现代农机同框,千年文脉与现代产业交汇,孩童嬉戏与青年创业并存——镜头下的富安,不仅收获着稻谷,更孕育着希望。
![]()
业态共生,汇活力在乡野四季
摄影展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其它三项活动提供的丰富内容支撑与人文素材积累。四项活动彼此呼应、有机融合,共同构建了一个从体验到表达、从劳动到审美的完整闭环。
当乡村的泥土芬芳,遇上数字时代的灵感碰撞,富安村正成为数字游民的落脚点。在“数绘田野,游民新生——数字游民乡村共绘营”中,来自不同领域的青年创作者、数字游民、绘画爱好者带着画板走进稻田,用手中的笔触感知土地的脉动,用线条记录乡野的呼吸。数字游民代表臧圣杰通过“数字×乡土”跨界对话,分享“数字赋能农业”的实践,展现了智慧农业为传统乡村带来的新可能。这些充满现代气息的思想碰撞,为传统农耕注入了年轻活力,也为摄影展提供了“新旧交融”的深刻主题。
数字游民为乡村带来了“智”的活力,在地学子则为田野注入了“青”的脉动。“农耕体验日”巧妙地将音乐会搬进了稻田,用《稻香》的旋律、吉他的和弦、丰收土地的诗篇,完成了让人印象深刻的乡村美育新实践。来自南师大九龙湾分校与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们,组成“1+1+1”劳动小组,亲历割稻、脱粒、扎稻草人、制作粢饭团等全过程,通过实践了解传统农耕流程,增强对农业生产的认知。这些生动瞬间被摄影展镜头悉数收录,成为摄影展中最具温度与活力的篇章。
在另一侧,农耕文化器具展如同一部“无声的史书”,让静态的农耕文化“活”起来。犁耙、石磨等老物件从展柜走向田头。孩子们亲手推动石磨、用木槌捣米,在触摸与操作中,得以近距离感知农具的重量、结构与使用方式,重新认识土地与劳动的温度与价值。这种互动式文化传承,极大地丰富了乡村文旅的内涵与体验。
![]()
产业筑梦,让乡愁变诗意栖居
本次系列活动中,“丰收”的内涵已从传统的农作物收获,拓展为一场涵盖文化传承、人才回归、社会认同的综合性成果。通过乡村振兴主题摄影展这一具有高传播性与艺术感染力的媒介,富安村将一次季节性节庆转化为可持续的品牌形象输出,推动“田园”向“乐园”再到“家园”的升华。通过摄影展、农耕体验、数字艺术等多元业态的集中呈现,富安村成功塑造了“可感知、可参与、可分享”的文旅形象。村民因家乡被展示而自豪,青年因看见机遇而归来,游客因深度体验而留恋——这种情感认同与价值归属,是富安村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核心动力。
![]()
丰收,是季节的终点,也是希望的起点。未来,富安村将持续深化“田园理想村”建设,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拓展数字赋能乡村的新场景,让更多年轻人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让这片承载历史记忆的土地,真正成为人心所向的诗意栖居地。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丁波
校对 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