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准演出“周周见”:解锁无锡梅里小剧场爆火密码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12 17:52:00
10月11日下午,无锡市新吴区梅村街道泰伯花苑第一社区活动室内传来阵阵二胡声,不久之后,一首整齐的《走进新时代》乐曲响起。原来,这是泰伯琴韵民乐队在排练演奏,和他们一起演奏的还有一位“大咖”亲临现场,他就是江苏省演艺集团青年二胡演奏家潘超,作为江苏省“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行动梅村站驻村艺术家,潘超经常进社区、学校“驻村教学”,通过走基层的方式不断传承和发展二胡艺术。
当天晚上,江苏省“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民乐专场演出在无锡市新吴区梅村街道梅里小剧场精彩上演。包括潘超在内的江苏省演艺集团民族乐团带来的《赛马》《太湖美》等经典民乐节目,让这座藏于社区里的剧场变成了艺术的客厅。很难想象,这样高水准的演出,如今已成了梅村百姓“周周见”的日常。
优质文化资源下沉的多级联动
被中国音协冠以“中国二胡之乡”美名的无锡梅村,拥有省级非遗“二胡艺术”,梅村二胡文化园拥有设施完善的文艺演出阵地。但“有场地、缺内容”成为一个现实难题。“我们一直希望打造一个无锡老百姓的群文品牌‘梅里小剧场’,但苦于优质演出资源难以持续下沉”,街道文化工作人员表示。转机来自于江苏省“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项目试点工作的开展——作为无锡唯一试点单位,梅村街道成功对接了江苏省演艺集团旗下江苏省民乐团、江苏省话剧院,江苏省歌舞剧院,江苏省锡剧团,江苏省交响乐团,江苏省木偶剧团等资源,一举引入了涵盖话剧、民乐、锡剧、木偶剧等135个优质节目。
依托省级专业院团的强力支撑,节目深受群众喜爱,质量过硬是关键。梅里小剧场迅速“活”了起来。今年以来,这里已举办高水平演出45场,涵盖不同艺术门类,服务观众超4万人次,形成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亮点”的生动局面。
不仅如此,无锡市级层面通过无锡市“茉莉花开 锡路芬芳”文艺直通车文化配送工程,区级层面通过“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行动暨2025年新吴区“白玉兰”文化惠民工程,持续输送节目库资源。
群众点单+政府配送的互动机制
专业院团的演员们以专业的素养和敬业的精神,赢得了基层群众的广泛好评。软硬件配备齐全,节目的选择上,街道更是将主动权交给了观众。街道创新建立了“群众点单、政府配送”的互动机制:通过“梅里聚焦”微信公众号,居民可以提前浏览节目单、观看精彩片段并投票选择心仪的演出;线下,社区网格员主动收集老年群体的观演偏好,实现了全年龄段覆盖。
11号晚上的演出现场,来自江苏省演艺集团民族乐团汇聚了众多经典曲目,二胡、琵琶、笛子、唢呐等传统民族乐器,奏响动人乐章。激昂热烈的《赛马》,婉转悠扬的《太湖美》,带领大家领略传统民乐的独特韵味。演出后,通过现场扫描二维码、填写纸质评价表等方式(没有纸质表),邀请观众对节目内容、演出质量、场地服务等进行满意度评价。活动后还通过社群发起话题讨论,或随机电话回访,收集更深入的意见和建议。定期统计分析评价数据,对口碑好、评分高的节目类型和演出团体建立“白名单”优先采购。
“今晚的民乐入耳入心,如饮甘露,如沐春风。”“阵容强大。”居民纷纷发出自己的感慨。街道表示,这些宝贵的“第一手”反馈又直接影响了后续节目的采购和安排,形成“需求-供给-反馈-优化”的完整服务闭环。
从“输血”到“造血”的有益探索
除了“送戏进门”,更可喜的是,专业资源的注入也激活了本土文化团队的“造血”功能。通过“艺术家驻村”“文艺轻骑兵培训”等计划,省级院团的专家们深入社区,开展民乐、舞蹈、书法等多门类辅导,帮助“泰伯琴韵民乐队”等草根团体提升艺术水准。前不久,驻村艺术家潘超走进梅村实验小学开展以“二胡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与江苏、江南历史文化渊源”为主题的讲座,系统阐释了江南音乐文化历史,深入剖析了二胡艺术风格特点与江南自然环境、人文风情的紧密关联,揭示了二胡独特“江南韵味”的形成根源。活动现场,潘超与学生们合作演奏经典二胡曲目《光明行》。
不仅如此,省演艺集团与梅荆二社区建立结对帮扶机制,安装智能机顶盒,提供线上文化节目资源,让居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优质文化服务。一位年轻观众感慨:“以前觉得话剧很高冷,现在发现它贴近生活,特别能引起共鸣!”而带孩子的家长则称赞皮影戏、杂技等节目既传承文化,又寓教于乐。
如今,走进梅里小剧场看省话剧院的话剧、听省民乐团的音乐会,已成为梅村百姓的新日常。一个原本抽象的群文品牌构想,正通过省、市、区、街道的合力,一步步变为生动的现实。未来,梅村街道将继续借助省级文艺直通车平台的资源优势,进一步拓展节目门类、深化互动机制,让梅里小剧场不仅“演得好”,更要“活得久”,成为江苏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鲜活“梅村样本”。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 记者 季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