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
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 无锡

江南在地文化如何更好地融合现当代艺术?

来源: 无锡日报

2025-05-23 10:27:00

近日,无锡南尖公园正式启用,公园内的回美术馆也带着“流淌的唤醒——当代艺术邀请展”与市民游客见面了。这座由工业码头遗存改造而来的美术馆,不仅承载着无锡运河文化的厚重记忆,更试图以艺术之力唤醒城市的当代活力。“流淌的唤醒——当代艺术邀请展”由湖北美术馆馆长冀少峰领衔策展,展出丁乙、方力钧、方少华、毛焰、沈勤、薛松六位当代艺术家的26件作品。

为深化艺术与在地文化的融合,5月11日,“江南在地文化与艺术的融合发展”专项研讨会也在无锡博物院举行。研讨会邀请国内多位知名美术馆馆长及文化学者,聚焦江南文化基因的当代演绎、艺术空间与城市美学的共生机制等议题,为无锡建设“文化强市”提供学术支撑与创新思路。

定位与运营要实现“生态链”突破

当下,美术馆常受困于“文化孤岛”的境地,而回美术馆在筹建之初就怀揣破局的野心。在西安美术馆馆长杨超看来,美术馆无须追求“高大全”,关键在于以特色撬动文化生态。回美术馆选择“立足当代、深耕本土”的路径,既是对无锡工商文明与水乡文脉的致敬,亦是对当代艺术生态空白的填补。“西安美术馆开馆前对自身定位存在争议,很多人建议我们要立足传统文化,但我们最后的定位是‘立足传统,走向当代’。”杨超说,西安的教训是,过于注重传统造成了这座城市在中国当代艺术版图上的缺席,“现在,我们虽然还没有培养出中国一流的当代艺术家,但当代艺术策展人、艺术家、收藏家等汇集之后,就会彻底改变西安的文化生态与艺术生态。”

运营层面,美术馆的生存之道在于打破“非营利”的单一叙事。上海震旦博物馆执行长黄圣智建议,艺术可有效赋能商业,商业的成功也能回馈美术馆,形成良性的发展方式。回美术馆正在探索此类模式:南尖公园内,“南尖慢谷”品牌将艺术展览、自然景观与婚庆消费无缝衔接。一场当代艺术展或许能吸引文艺爱好者驻足,但一场以美术馆为背景的沉浸式婚礼,却能撬动更广泛的人群与消费场景。这种“艺术+商业”的共生关系,既为美术馆注入可持续的资本活水,也让艺术从墙上走入生活。X美术馆馆长尤洋强调的社区互动,则进一步拉近艺术与市民的距离——当市民在美术馆参与工作坊、与策展人对话时,“看不懂艺术”的隔阂才会渐渐消除,美术馆才会逐渐成为城市共同的文化记忆。

与城市融合,才能获得“生命力”

江南文化的传承,从来不是对历史的简单复刻。文化学者、书画家严克勤从法国文化遗产保护中汲取启示:真正的活化需兼具“地气”与“高度”。

回美术馆所在的南尖公园,曾是民族工商业鼎盛时期的见证者,运河记忆、工商文脉未来均可成为艺术家创作的背景幕布。“我们要研究如何结合无锡实际推动文化艺术发展。我认为,‘回’不仅是艺术,更是吸引力。因此,需综合考虑餐饮、婚庆等方面,打造综合性文化艺术项目。同时,希望无锡的文化艺术机构加强展示与交流,吸引年轻人观展。”在他看来,无锡地区的文化衍生产品也需进一步完善,与创作者和经济体形成互动。

更具启示性的是文化载体的创新。当代艺术家方力钧通过分享泸州老窖艺术展的案例提出思考:“回美术馆能否找到这样一个载体,使其不局限于美术馆,而是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让艺术在商业场景中创造更大价值?”

成都A4美术馆馆长孙莉提出的“城市公共美学”则指向更深层的融合:“过往,美术馆通过内容‘挑选’观众,存在一定的用户限制。然而随着美术馆的发展,它不再只是策划活动邀请观众参加,而应成为社会共同参与的事业。”孙莉认为,需重视观众在策展、美术馆建设中的参与度,美术馆也必须通过专业度建立与公众的联系,通过公共教育构建共同学习的社区。

向历史凝望,更要对未来敞开

美术馆与城市的关系,最终指向一种美学共同体的构建。南尖公园“自然公园+非标商业+婚旅场域”的定位,模糊了艺术、生态与生活的边界。在这里,美术馆不再是孤立的文化容器,而是串联起城市多维需求的纽带:年轻人来此打卡当代艺术展,新婚夫妇选择美术馆穹顶下的仪式,游客在艺术市集淘选文创,市民参与周末的亲子美育活动。

更深层的共生,在于艺术对城市精神的塑造。“当代艺术的魅力在于感受,而非诠释。”杨超谈及西安美术馆时表示,当无锡市民逐渐习惯在美术馆中与未知的艺术形式相遇,当年轻的艺术家、策展人在此集聚,城市的审美基因也会因此迭代。严克勤呼吁的“综合项目打造”与黄圣智提出的“商业反哺艺术”形成闭环:一场艺术晚宴可能孕育新的收藏家群体,一次公共艺术创作或许会激发市民对城市历史的重新认知。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美术馆超越物理空间,成为城市文化呼吸的“肺叶”。

回美术馆的“回”,既是向历史深处的凝望,亦是对未来可能的敞开。当无锡以这座美术馆为支点,撬动江南文化的当代转化时,实则在回答一个更宏大的命题:一座城市如何让文化遗产不再沉睡于档案,而是化为流动的创造力?也许,答案就在艺术家与市民透过展览的“对话”中,在商业与美学的共生实验里。

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