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 苏州

赋能质量创新的“幕后同行者” 蔡司中国质量创新峰会启幕苏州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29 19:03:00

一场汇聚全球视野的“质量宣言”,在苏州正式发声。10月28日,苏州工业园区蔡司旗舰展示中心,人形机器人与主持人并肩登台,为蔡司中国质量创新峰会暨旗舰展示中心开业盛典拉开序幕。

继2024年柏林全球质量创新峰会之后,蔡司正式把“质量创新”的火种传递至全球市场,而中国成为首站。这家拥有179年历史的德国企业,用一次象征性的启幕,向世界表明——制造业的未来,不只属于速度,更属于质量。

蔡司集团执行董事会成员、工业质量及研究总裁兼首席执行官Marc Wawerla博士

本次峰会汇聚了来自英伟达、富士康、领益智造等全球产业领军企业的近200位制造业代表,聚焦数字化、智能化、去碳化等关键词。蔡司集团执行董事会成员、工业质量及研究总裁兼首席执行官Marc Wawerla博士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蔡司全球最大且增速最快的市场。完备的供应链生态与蓬勃的新质生产力需求,为质量创新提供了独一无二的试验场与辐射源。”

支点落地:从技术高地到产业赋能中枢

峰会同期,占地超3000平方米的蔡司旗舰展示中心在苏州工业园区核心地带正式揭幕。

走进展厅,记者看到一台高速扫描设备正精准捕捉零部件的细微变化——误差不超过一根头发丝的三分之一。工作人员介绍,这类设备已经在新能源汽车、风电、医疗器械、文物修复等场景广泛应用,让“精度”真正变成了“看得见的能力”。

蔡司中国工业质量解决方案总裁平颉

“我们希望客户能在这里体验蔡司在行业应用上的创新,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蔡司中国工业质量解决方案总裁平颉说。

这座创新地标以“客户导向”为核心理念,集全系列测量技术展示、应用开发与行业方案验证、交流培训于一体,成为蔡司工业质量解决方案在华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备的展示平台。作为蔡司全国网络的关键一环,它将与长春、天津、南京、上海、宁波、东莞、成都的7大质量卓越中心高效联动,构建起连接中国庞大产业集群与全球顶尖技术资源的实体枢纽,承担起从技术验证到产业赋能的双重使命。

洞见未来:ARAMIS新品与“人机共舞”的战略预示

峰会当天,蔡司还围绕电子、医疗、电力与能源、机械、金属加工五大行业,举办了分论坛。来自领益智造、富士康等企业的技术负责人分享了实践经验——从动力电池安全检测到医疗植入物精密加工,从智能工厂质量控制到能源设备的全流程检测,每个行业都在用“质量创新”探索提质增效的新路径。

平颉认为,这些案例背后,是制造业共同的命题:“质量创新已从生产环节的工具,变成企业竞争力的底层支撑。”

峰会上,蔡司重磅发布了新一代 ARAMIS 系列三维光学测量系统。该系统通过高速相机与智能算法的协同,实现了对材料应变、位移及运动轨迹的亚微米级精度追踪,颠覆了传统测量逻辑,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半导体等极限场景。它的原理听起来复杂,却能用一句话概括:让检测更快、更准、更聪明。

更具象征意义的是,本次新品发布由人形机器人担任主持。这一创新互动,生动展现了蔡司深度融合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的前瞻视野,明确呼应了其加速布局“智”造未来,将AI、机器人等新兴领域与工业质量检测深度结合的决心。

“这不是噱头,而是一次尝试,”现场工程师笑着说,“未来的工厂,人工智能也许就会像这样,和我们并肩工作。”

深耕之道:技术背后,是人

近180年的企业史,让蔡司更像一个“时间的匠人”。平颉在采访中披露了蔡司的“人才底盘”与“创新逻辑”。

“人才是‘一把手工程’,而非仅HR的职责。”平颉说,蔡司将 “接班人计划”列为一把手工程,并展现了一组令人惊叹的数据:人才库平均年龄37岁,37岁以下员工占比超1/3,硕士及以上学历者占三分之一。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年均主动离职率低于2.5%,平均司龄超过8年。更值得关注的是,蔡司已建立中德双向人才输出机制,中国团队的经验正系统地向德国、越南等地进行反哺。

“以持续研发对抗内卷,是近180年企业的坚守”。面对中国市场的极致效率追求,平颉阐述了蔡司的应对之道——坚持 “每年将销售收入的15%再投入研发” 的铁律。“我们不以纯粹的速度和价格取胜,而是以‘创新+可靠’来构建长期竞争力。”平颉说。

幕后同行者:在看不见的地方,铸就未来

这场峰会,不仅是一场技术的展示,也是一场理念的回响。它提醒人们:质量不是终点,而是创新的起点。

当创新的火种从苏州燃向世界,蔡司这位“幕后同行者”的形象越发清晰。它不制造有形的终端产品,却通过“硬件+数据+AI”的三维体系,输出着让中国制造更为可靠的数据与图像。在那些安静而坚定的幕后之中,正铸就着产业升维的时代蓝图。

面向“十五五”新征程,蔡司也正紧抓中国创新与产业转型的历史机遇,持续扩大在华投资,加强本土创新链与供应链建设,与中国的客户和合作伙伴携手,共同推动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添翼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