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之星”风采 | 陈小雨:把对生活的细腻感知转化为笔下的“小美好”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28 22:39:00
“银杏树上的银杏叶像一把把小扇子,慢慢地飘落在了地上,把小路铺上了一条金黄色的地毯。”这段生动有趣的描述出自苏州市沧浪新城第四实验小学校三(5)班陈小雨的笔下。文中,她以孩子纯真的视角,串联起上学路上的自然景致与校园里的鲜活日常,化为笔下的“小美好”。
10月28日下午,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对陈小雨及指导老师武绍红进行了采访。
将翠绿的藤蔓比作“长着长发的姑娘”;把飘落的银杏叶比喻成“铺在路上的金黄色地毯”,就连天上的云朵也成为“会画动物的大画家”......这些常见的生活素材在陈小雨小作者的笔下显得格外鲜活有趣。在谈到如何在文章中写出灵动的比喻时,陈小雨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巧思。“每天上学路上都会看到这些景观,有时间也会仔细观察它的形态,特征,再通过联想,就能想到一些好玩的比喻啦!”陈小雨说。

陈小雨对生活的细腻感知,离不开家庭的悉心引导。“我们会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从生活细节里积累写作灵感。”陈小雨妈妈表示,家楼下的石湖公园是孩子的固定观察点,每周日早上会带孩子散步“找发现”,比如秋天让孩子摸银杏叶联想“画画的小扇子”,春天聊藤蔓卷须像“扎头发的皮筋”。“平时也鼓励孩子写短句日记,哪怕只记一句风景感受,慢慢让孩子养成主动观察、记录的习惯。”陈小雨妈妈说。
在陈小雨妈妈眼中,不追求文字华丽,而是希望孩子能够保持对生活的感知力,发现日常之美并愿意表达。陪伴中最看重孩子“亲近自然”和“表达真实”的能力,比起成绩,更愿孩子通过写作成为眼里有光、心里有温度的人。

而学校在写作教学中,恰好也沿着“从生活出发”的思路,为孩子们搭建着表达的桥梁。“陈小雨同学的这篇《校园内外的诗意瞬间》,是我们三年级开学后的第一篇作文。”指导老师武绍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三年级是作文学习的关键跨越期,学生需从一二年级的片段写作,过渡到完整文章创作,因此教学时格外注重从生活入手。”武绍红表示,学校地处石湖风景区,周边柳荫大道、门口喷泉都是天然的“观察素材”,本次习作便结合新学期第一篇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引导学生聚焦身边这些熟悉景致,再教他们用拟人、比喻等手法,让静态景物“活起来、动起来”,帮助孩子轻松迈过写作起步的门槛。

拥有1-6年级教学大循环经验的武绍红,还分享了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方法。她告诉记者:“倡导三年级学生‘倡导’,优先让孩子从读课文入手,再到阅读同步作文、优秀学生习作等,在有限时间里精准积累阅读量并鼓励学生进行摘抄,从好词好句好段到整篇文章,既能帮助学生模仿写作思路,又能同步提升识字量与阅读量,为后续写作扫清障碍。”
扬子晚报苏州小记者工作室主持人 徐泽彤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周晓青
视频 徐泽彤
校对 朱亚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