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 苏州

精美的“文物”可触摸,无障碍主题展亮相苏州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24 17:51:00

10月24日,位于苏州狮山国际会议中心,一场精心设计的无障碍主题展览正式亮相,展览通过精心设计的触摸、气味、AR设备、语音导览等多感官交互方式,为视障、听障及老年群体打造了一段暖心又精准的博物馆之旅。

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展览巧妙地以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建筑为原型,将标志性的粉墙黛瓦配色与几何图形融入展陈设计,营造出熟悉的博物馆美学空间。展区划分为“幸会苏博”“手译博观”“触摸博物”及“博爱夕阳”四大单元,每个单元都蕴含着针对不同群体的“小心思”:视障观众可以通过触摸精细的文物模型与建筑装置,感受博物馆的建筑与文物之美;听障观众可借助创新的AR手语导览,获取丰富的展品信息;而老年观众则能使用大字版讲解词、苏州方言版语音讲解,全方位打破观展障碍。

苏州博物馆公众教育部教育策划专员张晨莉介绍,视障群体由于视觉信息的缺失,在感知方面普遍依赖听觉、触觉、嗅觉等感官进行信息的获取和处理。听觉是他们接受新事物的主要途径,但仅凭听觉获取的概念往往不够全面,无法有效地进行信息整合与归因。在“触摸博物”单元,以苏州博物馆藏唐代金龙为核心,分为“龙之名”“龙之形”“龙之色”三个单元,通过“触觉+听觉”多感官融合设计,解决视障群体“无法通过视觉感知文物与历史”的痛点。

记者了解到,针对视障群体空间导航需求,还设置了盲道和扶手,配合志愿者定向引导,保障安全;针对文物色彩无法感知的痛点,创新采用“形状符号替代色彩的解决方案”,通过触觉快速关联色彩属性,“读懂”文物中的色彩布局。这次展览不仅对“视障群体需要‘看见’,更需要‘感知’”的理念做了实践探索,也验证了“文物可触摸”与“保护优先”的平衡可能。数据显示,2024年苏州博物馆接待的近500万观众中,包含32万人次老年观众及近万名残障人士,这些数字不断驱动着博物馆提升其服务的包容性。本次展览既是对过往经验的集中展示,也是对可持续发展目标中“优质教育”的生动诠释,旨在回应“如何让博物馆真正成为所有人的文化家园”这一核心命题。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毕荣

视频 张毕荣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