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 苏州

毫厘之间见真章:一家散热企业的“冷”技术与“热”关怀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26 14:22:00

在AI浪潮与“人”的本位思考中,毫厘机电探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走进毫厘机电(苏州)有限公司,门口那句“让液冷再进一步”并非文案噱头,而是这家企业的技术底色。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推高算力密度,支撑其稳定运行的散热,从幕后走到台前,成为决定能效边界与可靠性阈值的“隐形底座”。毫厘机电以其“冷”技术与“热”关怀,在风口之上选择稳健前行。

当业界热议大模型与算力芯片,真正“烫手”的是算力背后的热。公司总经理彭彪表示,高功率密度让传统风冷在能效与可靠性上日益捉襟见肘,液冷正在从“可选项”转为“系统刚需”。毫厘机电围绕功率器件与计算单元提供液冷板与液冷系统,应用于AI算力、数据中心、储能PCS、智能驾驶、重载无人机等场景,目标是在同等空间与功率下,把热阻做小、把温差压稳,把可靠性做上去。“谁掌握散热,谁就拿走了算力边界的钥匙。”彭彪说。

从车间到“智舱”,场景纵深里是工程学“隐功夫”。彭彪介绍,面向智能驾驶的控制单元、重载无人机的动力系统、工业机器人的关节电机与边缘计算模组,热流密度与连续工况叠加,对冷板流道拓扑设计、界面材料、可靠性提出更苛刻的指标;一旦热管理“失守”,带来的不是温度数字的闪烁,而是定位精度、动作重复性与器件寿命的系统性退化。毫厘机电的工作方式,是把“热”前置到器件级,借助仿真与试验双闭环,把散热从零部件思维,提升为系统工程学的“底座思维”。

当算力本地化,热挑战也随之到来。彭彪表示,随着政务、轨交枢纽、媒体机构等对本地化推理的需求上升,集成CPU/GPU的AI一体机开始进入场景化部署:把数据“留在现场”,把时延“降在毫秒”。这也意味着散热从“机房尺度”走向“设备尺度”,对噪声、体积、冗余度与维护便利性的综合权衡更“挑剔”。毫厘机电已围绕相关一体机项目提供热管理方案,并判断这一方向市场空间可观。“当AI从云端回到身边,热管理就是必须补齐的那块拼图。” 彭彪说。

而与技术的冷峻形成对照的,是对“人”的热忱关怀。彭彪坦言,制造业在暑期常出现阶段性用工紧张:一是员工子女升学等家庭因素导致短暂离岗;二是高温叠加体力负荷;三是部分员工因农时与家庭事务返乡,叠加产生波动。企业的应对不是“粗放驱动”,而是“细节驱动”:不区分正式工、临时工、外来工,一视同仁;倡导员工遇到困难不要触碰网贷,“公司可按流程提供无息借款并分期归还”;管理层亲力亲为,把人力流程之外的“堵点”逐一打通,目标是把组织“噪声”降下来,把生产“波动”抹平。“把员工这块做好,企业才能正常运行。”这句朴素的价值观,构成了产线稳定性的软性底座。

彭彪介绍,围绕AI散热、机器人与低空等新赛道的持续投入,推动公司近两年业务显著增长:2023—2024财年同比增长约104%,2024—2025财年预计增长约141%,利润增幅更高。在他们看来,这些数字不是由某个“奇点”拉动,而是由图纸优化、工艺复盘、组织稳定等诸多“小进步”叠加而成的“缓坡”。

算力在“升温”,成本在“发烫”时,散热就是新质生产力的“体温计”。

制造业的挑战,往往一半“冷”、一半“热”:冷,是把热阻、温差与损耗控制到工程学的“刚刚好”;热,是把员工与组织的温度维持在治理的“恰到好处”。在苏州,液冷正在为算力“降温”,企业正在为人心“加温”。于毫厘之间见真章:这份对技术与人的双重敬畏,或许正是高质量发展的底层定力。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