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 苏州

扬眼纪实 | 奚也频:大时代风浪中的赶潮人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26 07:02:00

八月的烈日下,张家港市凤凰中心小学的绿茵场被晒得发烫。86岁的奚也频穿着一件深蓝色的polo衫,满头银发梳得整整齐齐,亲切地和参与暑期训练的“贝贝足球队”运动员打招呼。

奚也频和“贝贝足球队”运动员打招呼

“喜欢踢球吗?是自己想踢,还是爸爸妈妈让踢的?”奚也频问穿着3号球衣的运动员。小女孩毫不犹豫:“我自己想踢的!”旁边另一个扎着马尾的队员抢着说:“我从幼儿园就开始踢啦!”“将来想不想成为国家队员?”女孩们异口同声,“想!”

今年“贝贝杯”比赛现场,奚也频鼓励小球员 徐卫元 摄

“贝贝”曾经是中国足球圈闻名遐迩的名字,而凤凰中心小学就是“贝贝杯”足球梦开始的地方,“那时,学生们就在只有十几米宽的荒地上踢球”。今年7月16日,第26届“贝贝杯”在这里开幕,“贝贝杯”创始人奚也频为比赛开球,看到崭新的教学楼、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带看台的标准足球场,他不禁感慨:“放在四十多年前,那是想也不敢想的!”

“贝贝杯”发展历程

从1983年第一届“贝贝杯”到今年的第26届,时光在绿茵场上流转了42个春秋。和很多同龄人一样,奚也频的人生谈不上什么规划,如果一定要总结或许可以归结为:被大时代的风向成就。而今,站在烈日下的他,看着孩子们在绿茵场上奔跑的身影,仿佛看到了中国足球的未来正在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

乘上了时代的“风口”

年轻时的奚也频

1965年,时年26岁的奚也频遭遇了人生的第一个巨浪。

作为剧团最年轻的编剧,他刚凭借一部农村题材小戏获奖,但在江苏省戏剧家协会大会上说了一句“文艺创作不是机器生产零件,不该千篇一律”而被扣上“帽子”。时隔多年,奚也频回忆起这段往事,连说几遍“那时候的胆子,真的是太大了”。说这话时,他的神情中隐约显现出当年的“年少轻狂”。

1970年初,他被这顶“帽子”压着,下放到当时的沙洲县西张乡,从每日执笔写作变成下地割麦、上工挑砖。几年的光景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却让他实实在在地触摸到了生活最粗粝真实的质地,也磨砺出了他此后办企业时的那股韧劲和实干精神。正是带着这份从泥土里长出来的踏实与坚韧,他迎来了人生的转机,一步步踩准了时代变革的节拍。

奚也频将自己1971年至1984年间的经历概括为三次乘上时代的“风口”:创办沙洲县振业橡胶厂、借力“星期天工程师”模式,以及成功建立江苏省第一个省级乡镇企业集团。

1971年,在西张公社的支持下,奚也频创办了一家队办小厂,起步时仅承接密封圈、垫片等小型橡胶杂件加工业务。到1979年,这个小作坊已从四五个人发展到80多名职工,并正式更名为沙洲县振业橡胶厂,推出第一个主打产品——自行车脚蹬橡胶块。

1980年,身为厂长的奚也频在技术研发中遭遇瓶颈。他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在《解放日报》上刊登招聘启事,承诺为任何有才识、愿为工厂建言献策者承担路费,邀其前来考察指导。这一“投报招人才”的举措,成为苏南乡镇企业“星期日工程师”现象的典型缩影。来自上海等大城市的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利用周末奔赴苏南的各个乡镇,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撑,极大地推动了乡镇企业的崛起。

在人才的加持下,奚也频萌发了将振业橡胶厂做大做强的念头。但问题接踵而至:有人才,却缺机器、厂房和购买原材料的资金。测算下来需要500万元,那可是上世纪80年代初的500万元!对于偏僻的西张乡来说,这是天方夜谭般的数字。

关键人物王文天——当时的上海闸北体育场主任的出现改变了局面。经他引荐,奚也频见到了上海闸北区委书记卢英。在这位老革命的家中,奚也频畅谈创办集团的想法,其间老大姐一根接一根地抽烟,未作表态。转机很快出现。一段时间后,上海一家银行来电表示欲赴西张厂区考察。奚也频立即申请了100亩地。由于缺乏抵押物,无法获得贷款,最终在张家港市领导以政府名义提供担保的情况下,成功贷款500万元。

资金到位后,奚也频采取了“先生产、后建设”的策略:先建草房安置机器,靠销售产品盈利再建正式厂房,原草房区域则陆续改造成花园。厂区内的8个花园,正是这段从艰苦创业到发展壮大经历的见证。

1984年春,在时任沙洲县委书记高德正的办公室,奚也频拿到了贝贝集团的批文。这是江苏省第一家省级乡镇企业集团——“江苏贝贝集团”。

成就的背后不乏争议。在一次全国乡镇企业的研讨会上,有专家质疑乡镇企业“与国企争抢资源”。奚也频在发言时回应道:“中国8亿人中有6亿农民,农村不富,国家如何强?”他进一步阐述道,“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如果能够把乡镇企业看作是中国的民族工业,你们就不会歧视我们了。乡镇企业的产品可以搞大厂不做、小厂做不了的,我们就是在夹缝中求生存。”这番直面质疑的发言,随后被《中国乡镇企业报》(现为《中国现代企业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发,引发了广泛反响。

从那个只有四五个人的队办小厂,到江苏省第一个省级乡镇企业集团;从登报招聘“星期日工程师”,到获得500万元贷款支持——奚也频乘着时代的风向,将一个乡村小厂做成了乡镇企业的一面旗帜。

一个小镇,为什么要搞足球?

江苏贝贝集团的发展轨迹本身就是一个传奇。而将这家企业与足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一段关于远见、情怀与担当的故事。


这一切要从奚也频与“橡胶大王”杨少振的相遇说起。当奚也频怀着忐忑的心情给这位业界泰斗写信求教时,他没想到这封信会改变企业的命运,更没想到会点燃中国青少年足球的星星之火。杨少振先生来到厂里考察时,看着生产线上的小皮球,语重心长地说:“回力牌就是通过赞助体育活动打响品牌的!现在邓小平同志提出‘足球要从娃娃抓起’,这是个好方向啊!”

这句话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奚也频前行的道路。然而,在一个小镇办全国性足球赛事,在当时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奚也频带着他的团队,开始了艰难的“北上”之旅。他们先后走访了国家体委、教育部、团中央、少工委等部门,“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终于获得了各相关部委的认可与支持。

1982年秋,振业橡胶厂成功试制出第一批符合国家标准的小足球。与此同时,还与上海步云胶鞋厂联合成立了“振云儿童足球促进会”,这是全国第一个民间足球组织。

1983年8月11日,第一届“贝贝杯”足球赛在苏州举办,来自全国的代表队有13支,队员年龄都在10岁以下,那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举办这个年龄组的比赛,填补了我国足球竞赛活动中的一个空白。这次比赛用的就是奚也频他们橡胶厂研制的“贝贝”牌小橡皮球。

从“贝贝杯”到“苏超”,中国足球的未来可期

第26届“贝贝杯”在张家港市凤凰镇开幕

今年7月16日,第26届“贝贝杯”在张家港市凤凰镇开幕。来自全国各地以及韩国、泰国的16支青少年球队齐聚张家港,这是这项历史悠久的赛事首次邀请外国球队参加,标志着“贝贝杯”正式登上国际舞台。

从1983年到2001年,“贝贝杯”举办了18届,先后在全国11个城市举办,参赛队伍从最初的13支扩大到36支。赛事累计投入3000多万元,全部来自贝贝集团的前身——沙洲振业橡胶厂。2002年,由于足球大环境变化,“贝贝杯”被迫停办。

这一停就是14年。张家港市足协秘书长徐宏顺回忆那段艰难岁月时说:“校园足球最重要的是三个元素:经费、场地与师资。‘贝贝杯’停办后,相应的经费没了,训练条件大不如前。”最让他痛心的是,原本每个班都有足球队的校园,到后来踢球的人寥寥无几。

但徐宏顺和一批基层教练坚持“挺住才是一切”的信念,等来了2016年“贝贝杯”的回归。重新归来的“贝贝杯”不仅得到了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的继续支持,还被纳入中国足协的比赛体系,参赛队伍和比赛质量得到了保障。

今年暑期,与“贝贝杯”青少年赛事相呼应的是“苏超”联赛的火爆进行。作为江苏全省的足球联赛,“苏超”不仅展现了本省深厚的群众足球基础,也成为许多球员延续梦想的舞台。其中,张家港贝贝队培养的左骏杰、肖徐辉等年轻球员也活跃于“苏超”赛场——他们正是“贝贝杯”体系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足球人才。

自1983年创办以来,“贝贝杯”少儿足球赛始终致力于为青少年提供竞技平台,已成为国内创办最早、坚持最久、影响最广的全国性青少年足球赛事之一,被载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更被誉为中国足坛的“希望工程”。四十多年来,这一赛事不仅激励了无数热爱足球的少年,也切实为中国足球输送了众多优秀人才:范志毅、黎兵、杨晨、孙继海、邵佳一、武磊等知名球员均从“贝贝杯”起步,走向全国乃至国际赛场。

李刚、奚也频和记者访谈

如今45岁的李刚是“贝贝杯”的受益者之一。他从小学开始参加“贝贝杯”,虽然最终没有成为职业球员,但足球改变了他的人生。“我通过踢球认识了现在的妻子,通过球友的介绍找到了工作,后来自己创业开公司。”李刚说,“现在我还每周踢球,我们翰林足球俱乐部有68个人,从‘60后’到‘00后’,足球让我们成为了一个大家庭。”

奚也频对此深感欣慰:“‘苏超’很有希望。江苏经济基础好,江苏人对认可的事情有热情。无论是苏锡常,还是南京、徐州、南通、淮安、盐城,江苏人团结起来是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

谈到中国足球的未来,奚也频表示:“要说赢巴西、意大利这些强队,我可能看不到了。但当年日本和韩国都不是我们的对手,现在我们的足球人口上去了,经济基础也不比他们差,我相信我们一定会超过他们。”

最后,奚也频表达了自己的愿望:“不仅我们的‘贝贝杯’要办好,我希望我们国家样样都好,经济也好,工业也好,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好。那么我们这一代人,就没有白活。”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孙庆 黄玉琴

剪辑:郭艺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