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 苏州

三十四年如一日,常熟董浜教师用陪伴讲好一堂“孝亲课”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13 12:56:00

“我不觉得辛苦,三十多年过去了,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母亲能一直在我身边。”在常熟市董浜中学,52岁的历史教师吴育昆这样说。1991年,他的母亲因意外摔伤导致高位截瘫,从此卧病在床。34年来,他白天在讲台上传授历史,夜晚在病床前守护母亲,从青春年少到鬓角渐白,他把孝心融进了最琐碎的日常。

幸运的是,这条漫长的路,他并非孤身一人。妻子从未抱怨,日常悉心照顾婆婆;女儿耳濡目染,也用陪伴把孝心延续;学校和同事们也常常关心,社会护工服务也伸来援手。有亲情相伴,也有真情支撑,在爱与责任的交织中,他用三十四年如一日的坚守,讲述了一堂最动人的“孝亲课”。

吴育昆与母亲

下课后的电瓶车,匆匆驶向母亲晒太阳的小院

9月12日,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走进董浜中学,听到教室里传来琅琅书声。讲台上的吴育昆,正带着学生复习近代史,手中的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一个个关键年代。他语速平稳,神情专注。

下课铃一响,他并不在办公室休息,而是收拾好教案,快步走出校门。骑上电瓶车,三四分钟后,他到达家中。推开院门,扑面而来的是满院的花香。院子里,一盆盆月季、石榴正开得热闹,绿叶葱茏,给小院增添了盎然生机。

母亲正坐在靠背椅上,后背微微晒着太阳。见到儿子回来,老人立刻兴奋地张嘴说了许多话,“上午护工姑娘刚来过,扶我去上了个厕所,还帮我洗了头咧……”

“上午看什么节目呀?我在监控里看到你在看电视呢。”吴育昆笑着问。“上午已经坐了好久了,躺会儿,别太累。”说着,他小心翼翼地把母亲抱回床上,替她调整姿势。

每天为母亲翻身、按摩、擦洗,这一套动作,三十多年,几乎每天都在重复。

在饮食方面,吴育昆也是为母亲精心而周到地安排:粥里打上鸡蛋花,搅入奶粉,再撒上肉松;再加些番瓜、南瓜,既营养又容易入口。“牙齿都掉光了,就只能吃得软一点,肠胃也不太好,所以饮食上得特别讲究。”

吴育昆说,今年暑假的最后一天,他带母亲去医院输液补充营养。清早,他把母亲抱上轮椅,推到院子里,再小心翼翼地抱进车里,系好安全带才启程。“国庆假期,我还要带她去医院输液,顺便做个检查,带她出去正好也转转。”吴育昆说,有时候天气好,他也会开车带母亲去长江边、湖边、麦田边走走看看。哪怕只是车窗外掠过的一片水波、一片金黄的稻田,都能让母亲心情舒畅许多。

吴育昆帮母亲盖被子

“先进工作者”母亲意外病倒,父亲离世后他挑起重担

吴育昆的母亲年轻时,是远近闻名的能干人。她在厂里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手脚麻利。白天在车间作业,下班后还会做花边、挑石子、采棉花,甚至在学校门口卖零食补贴家用。“那时候她特别勤快,什么活都能做。”吴育昆记忆深刻。

然而命运却突如其来地转折。1991年,母亲因身体不适去打针,不愿住院。回家时,她坐在父亲的三轮车上,不慎摔下,胸椎受伤,从此高位截瘫。

那一年,吴育昆还是一名高中生。第二年,争气的他考取了常熟高专,历史学科师范专业。1995年毕业后,他背着书包走上讲台,成为了一名历史老师。“喜欢历史的我,终于如愿当上了一名历史老师,那时候乡亲们都很为我高兴,也替我感到骄傲。”吴育昆说。

可喜悦没能持续太久。刚参加工作不久,父亲便因脑溢血离世,让他瞬间从“儿子”变成“顶梁柱”,独自担起了照顾母亲的重任。

“她总说,能帮我分担一点就好了”

最初几年,母亲只能完全卧床。为了让她逐渐恢复一些动作能力,吴育昆在床正上方安装了吊环,母亲靠着双手慢慢支撑,终于能坐起。但行动依旧艰难。一次,他下班回家,推开门就看到母亲摔倒在地。由于下身已经失去痛觉,母亲并没有喊疼,但细心的吴育昆很快发现她的脚骨形状异常。赶到医院一查,果然是骨折,不得不打上石膏。

那一刻,他心头一紧:即便母亲不喊疼,也可能随时受伤。此后,他更加小心,也在家里安装了监控设备。课余时间,他能通过手机和母亲聊天、查看情况,随时留意家里的动静。

母亲不甘心完全依赖,她学会了绣花。儿子帮忙把绣花活接来、送去,一年下来竟能挣到2000多元。“她总说,能帮我分担一点就好。”吴育昆眼中闪过一丝心酸。

2013年,母亲因白内障手术,视力严重受限,绣花也不得不放下。从那以后,她的日子更多地是靠儿子和妻子照料,主要靠听广播、看电视打发时间。“她听不懂普通话,平常我们交流都是常熟话,她最喜欢听的节目是常熟本地电台的《午间风》。”

有妻子、有女儿的陪伴,也有学校和社会的关心

支撑吴育昆的,并不仅仅是个人的毅力。妻子的默默付出,是他最坚实的后盾。她在学校附近经营着一家广告文印店,常为学校制作宣传牌、展板。董浜中学会议室的墙上,就挂着她亲手做的展板,学校一些小制作也交给她完成。这不仅是对妻子手艺的认可,更是学校对他们一家的一份体贴和关心。工作之余,她还打理小院,种满各样盆栽,让家里生机盎然。空闲时,她总会陪婆婆聊天,帮她洗头、修剪指甲,细致周到。面对这样一位需要长期照护的老人,她从未有过怨言,只说过一句话:“他对我父母孝顺,我也该对他妈妈好。”

吴育昆的妻子正忙碌着午饭

吴育昆的女儿如今25岁,在常熟一家企业做会计。工作繁忙,但总会抽空回家帮忙照顾奶奶。“爸爸常说,奶奶养他小,他要养奶奶老。”这句话耳濡目染,成了她的行动准则。母女二人,一柔一刚,共同守护着这个家,也让吴育昆心里多了一份踏实。

来自学校和社会的温暖,同样给了他坚持的底气。年轻时,学校组织春游秋游,特意允许他带上当时还是女友的妻子一同前往,那段善意至今让他心怀感激。工作后,校领导和同事也常常关心,体谅他在家庭与工作之间的两难。社会的政策更是雪中送炭。母亲被评定为高度残疾后,常熟市的长期护理保险每月提供18次上门服务,包括按摩、擦洗、协助大小便,还会定期洗衣、清洗被褥、剪发。“真的很好,帮了我大忙。”吴育昆感慨道。

在最琐碎的生活里,陪伴是表达孝心最朴实的“仪式”

34年过去,吴育昆早已把照顾母亲当作生活的一部分。

“我弄得动,不觉得辛苦。最怕的,就是哪一天她不在了。”在吴育昆心里,母亲年轻时是厂里的先进工人,靠一双勤快的手撑起整个家,如今因意外高位截瘫,才需要自己日夜照料。“她比我更辛苦,我只是尽孝。”吴育昆轻声说。

陪伴,对他来说,不是惊天动地的誓言,而是三十余年中无数个细小却温暖的片段:一碗加了奶粉和肉松的蛋花粥,一次轻轻的翻身,一句“别坐太久”的叮咛,一次推着轮椅到院子里闻花香、到长江边吹吹风……

全家福照片

“父亲没享到什么福,我希望母亲能多活几年,身体舒服一点。”吴育昆停顿了一下,眼角微微发红,泪光在眼眶里打转。他缓了缓神,又补充了一句:“这些年,我最要感谢的,是母亲的养育,是妻子的支持,还有学校和社会的关心。”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轰烈事迹,唯有日复一日的守护与付出。三十四年如一日的坚守,汇聚成一个普通人最深沉的情感。吴育昆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孝,也让人们看到,在最琐碎的生活里,陪伴是表达孝心最朴实的“仪式”。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