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天后的再相见!南通队2:1拿下九连胜,苏州小将续写拼搏故事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01 08:41:00
8月31日晚,“苏超”第十轮南通队VS苏州队的比赛打响,南通会展中心体育场灯火辉煌、红浪翻涌。在一片“南通战斗”的呐喊声中,南通队2:1击败苏州队,豪取九连胜。比分不算意外——一方是本赛季保持全胜、全联赛最强火力的榜首球队;另一方则是排名中游、以校园球员为班底的挑战者。但比赛场上,苏州小将依旧全力拼抢,用奔跑和对抗续写属于他们的青春故事;赛前,南通的校园小将走进球场,为家乡球队助威。不同位置,却同样热血;有人在场上拼搏,有人在看台呐喊,他们的目光都追随着同一个足球。
省长杯记忆延续,“苏超”夜再相逢
8月31日晚,原本合上的南通体育会展中心体育场屋盖在观众注视中缓缓开启,露出夜空,这座被誉为中国“南鸟巢”的场馆迎来了属于它的高光之夜。当晚,共有31,996名观众现场观赛,气氛热烈。
南通队VS苏州队,31996人观赛
比赛一开始,南通队便迅速占据主动,频频发起攻势,给苏州队后防施加巨大压力。第42分钟,苏州队门将在底线救球时出现脱手失误,足球落到南通队21号郭凯楠脚下,他顺势抽射破门,打破场上僵局。
下半场刚开场,第47分钟,南通队47号金成民再下一城,将比分扩大为2:0。尽管两球落后,苏州队并未放弃。第60分钟,苏州队在一次反击中赢得点球机会,由17号王飞稳稳主罚命中,将比分追至1:2。
面对南通队的步步紧逼,苏州队球员咬紧牙关,凭借顽强斗志与默契配合多次化解险情,并在反击中多次撕破对方防线,持续施压对手球门。然而,南通队依靠娴熟的配合和高强度压迫掌控了场面,最终在主场守住胜果,以2:1击败苏州队,延续强势表现。
再把时间倒回到8月6日,省长杯高中男子组决赛在苏州市体育中心打响。那一晚,吴县中学在首回合落后的情况下,主场4:1逆转南通海安博文,总比分5:3捧杯,创造了苏州校园足球的新历史。这支球队的6名核心球员——陈开忠、寇程、陆子皓、赵文锦、郭昊、左骏杰,也是“苏超”苏州队的重要力量。
苏州吴县中学足球队
25天后,他们以另一种身份重逢:南通会展中心的草坪上,苏州再次遇上来自南通的对手;赛前暖场环节,海安博文的孩子们走上赛场,与奥运冠军、世界冠军一起,为南通队加油;比赛中,吴县中学的同龄人换上“苏超”苏州队球衣,全力奔跑。因累计两场黄牌停赛的寇程坐在场边,但他的队友们依然在场上面对全胜领头羊。
这场2:1的比分,被南通队的硬实力和苏州队的拼劲共同写下。但对于所有参与其中的人来说,这只是成长之路上的一次交汇——他们各自的故事,还在延续。
南通队2:1获胜
从校园到赛场:为城而战的责任与荣耀
从省长杯到“苏超”,于这群小将们而言,这不仅是一场场比赛,更是他们责任感与归属感的体现——他们不仅代表着自己,更代表着这座城市。
正如吴县中学党委书记张会清赛前所说,学校的培养不仅仅是技战术的传授,更是对球员责任感的塑造。这些球员在“苏超”赛场上收获的经验,不只是技术上的提升,更是对城市与团队的信念反哺。无论比赛结果如何,能够代表这座城市站上赛场,本身就是一种荣耀;而这种荣耀,在他们一次次全力以赴的奔跑中,被不断续写。
张会清回忆起今年省长杯决赛第一回合时的情景,苏州吴县中学在南通主场以1:2落败。“运气不太好,比赛最后20分钟,我们几乎围着对方门前狂轰滥炸,但就是没能进球。”赛后,寇程因为这个结果泪流满面。张会清深知,这不仅仅是寇程的不甘与委屈,更是对胜利最纯粹的渴望。他笑着说:“感觉这孩子还小,但这其实是好事。我们可以失败,但不能畏惧失败。我对他们充满信心,回到苏州主场,我们能赢!”
在一次采访中,寇程说:“是吴县中学、苏州培养了我。现在,我就想把一切都回报给这座城市!”这份对城市的情感和责任,早已深深融入这些年轻球员的血脉。从校园联赛到“苏超”赛场,他们经历了无数的磨砺与成长。如今,他们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校园球员,而是承载着这座城市足球梦想的代表。“为校拼搏”的少年意气,在赛场上逐渐转变为“为城而战”的铮铮誓言。
省长杯决赛第二轮比赛现场
体教融合:吴县中学的双轨发展与足球梦想
正是这种责任感和拼搏精神,造就了吴县中学足球队在竞技与学业上的双重突破,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背后强大的“体教融合”模式。
自2022年起,吴县中学率先在苏州落地“体教融合、市队校办”项目,与苏州市体校、苏州东吴足球俱乐部合作,派驻拥有亚足联A级、B级证书的专业教练团队进驻执教,形成了“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专业支撑、职业俱乐部深度参与”的协同机制。学校不仅确保学生接受职业化的足球训练,同时在文化学习上保持高标准要求,让学生身份与运动员身份并重。
张会清介绍,为实现足球训练与学业发展的双重目标,吴县中学设计了精准的“三阶递进”课程体系与文化保障机制:高一阶段,学生完全融入普通班级,建立身份认同;高二阶段,组建专项班,实施“双班主任制”,由学业班主任与教练共同管理,文化课教师开展“靶向教学”,为每位学生制定个性化方案;高三阶段,组建高考攻坚小组,精准备战体育单招与高考文化课。
现如今,吴县中学不仅连续两年夺得“省长杯”冠军,还在高考中实现首届足球班毕业生中3人考入苏州大学,1人考入吉林大学,还有4人也顺利考入华侨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高校,真正兑现了“踢好球、读好书”的承诺。
张会清表示,连日来,不少足球班学生提出希望留在苏州继续为“苏州队”而战。“可喜的是,除了苏州大学,苏州城市学院也将开设足球学院,这为同学们带来了新的机遇。”未来,学校还计划建立自己的专业足球教练团队,进一步夯实青训体系,让更多怀揣足球梦想的孩子在苏州扎根成长,并反哺这座城市的足球事业。
从赛场到梦想:海安博文小将也想踢“苏超”
海安博文高中,是这场“南通—苏州”故事另一条主线。25天前,学校校队的队员们,还在省长杯决赛的赛场上拼尽全力与吴县中学争夺荣誉,而今天,他们见证昔日的对手与自己家乡球队在“苏超”赛场上的对决。
在赛前采访中,海安博文足球队员蒋天宇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看到曾经的省长杯对手登上“苏超”赛场,他感到非常羡慕,“这是一个非常宝贵的机会!我也希望能有机会参加‘苏超’。”他的话中透露出的不仅仅是对比赛的向往,更是对自己未来潜力的渴望。他的队友林景豪也有相似的看法:“尽管‘苏超’是业余赛事,但比赛氛围特别好!如果明年还有机会,我一定会报名参加!”
“我看着都羡慕,我也想上场踢!”海安博文足球队主教练刘勇在赛前采访中表示,成为“苏超”球队的队员,无疑对这些年轻球员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不仅汲取了更多的比赛经验,更重要的是,他们深刻体会到了为城市、为学校而战的责任感。这份责任感和情感的传递,成为了他们不断奋斗的动力源泉,也将激励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不断追求卓越。
谈到未来的规划,蒋天宇透露,他计划通过体育单招进入大学,未来从事足球教练工作。林景豪则更倾向于走职业道路,未来征战中乙、中甲乃至中超;如果没有机会进入职业赛场,他也希望能够成为一名足球教练,继续在这个行业里发光发热。无论是走职业道路,还是继续站在教练的岗位上,他们的未来都充满了无限可能,正如蒋天宇所说,“每一场比赛,都是走向梦想的一步。”
普及+精英:校园足球“南通现象”的新锐力量
作为南通校园足球的新生力量,海安博文足球队成立于2022年,与葡萄牙本菲卡俱乐部合作,走上了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尽管这支队伍起步较晚,但凭借着严密的训练体系和本土与国际结合的策略,他们迅速崭露头角。
在过去的两年里,海安博文先后两次闯入省长杯决赛,去年还在全国“校超”赛中进入六强。今年,他们再次打进省长杯决赛,面对强敌吴县中学,他们尽管以3:5惜败,但已经创造了南通校园足球的历史最佳成绩。这不仅是他们在球场上的突破,也展示了南通校园足球在全国舞台上的竞争力。
海安博文的足球培养理念,坚持“学业与足球并重”的原则。每周六天、每天90分钟的高强度训练,让球员们在技能上得到充分锻炼,同时他们也不放松学业的学习。学校的这种“双轨制”培养模式,确保了每个球员在文化课与足球训练之间找到了平衡,既具备了竞技水平,也不会忽视学业。
这种训练和教育并行的模式,让海安博文的学生们在收获足球成绩的同时,也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正如南通市教育局副局长杨立荣在江苏省校园足球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所指出的:“让优秀的孩子踢球,让踢球的孩子更优秀。”海安博文正是践行了这一理念,不仅为校园培养了精英球员,也在足球运动普及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现如今,海安博文足球队也为自己定下了目标:改善学训环境,提升硬件设施;提升战术灵活性,增强整体竞争力;让更多球员站上“苏超”赛场,贡献南通足球力量。
主教练刘勇表示,球队目前正处于上升期,正在努力让打法更加多样化,以增强应对不同风格对手的能力。通过借鉴其他强队的优点,球队不仅要保留自身特色,还要在战术的多样性和全面性上不断追求突破,力求从一支有特色的队伍成长为一支成熟的强队。“我们希望明年能够有更多来自海安博文的球员站上‘苏超’赛场,为南通足球贡献力量。”
比分止于终场,成长永不落幕
球场上的哨声会停,但成长的脚步不会停。这场2:1,映照的是两种不同的培养路径:苏州的体教融合、南通的普及化深耕。它们的终点未必相同,但动力都来自热爱,价值都超越胜负。
这场“苏超”赛场的相遇,像是一堂立体的成长课堂——不同的路径、不同的目标,却有着同样的起点:校园足球。
他们有的将目标锁定在职业赛场,有的把进入理想大学作为努力方向,有的则在学业与竞技之间寻找平衡。足球之于这些少年,不只是赛场上的奔跑和比分的起落,它是生活的另一间课堂——面对压力的冷静、与队友配合的默契、以及在失败中昂首、在胜利中谦逊、在压力下坚持。
少年在路上,从省长杯到“苏超”,从校园到城市,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下一次相见,比分也许依旧悬殊,但这份从校园延伸到城市的奔跑,将成为他们一生的底色。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孙庆 张添翼 万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