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 南京

专家驻诊、鲜蔬跨省、南京研发来安造,南京-来安“邻城距离”化为“同城便利”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29 21:08:00

9月28日9:30,滁州市来安县临溪社区活动室内,南京退休教师裔建生的国画课准时开讲,66岁的南京顶山街道居民马秀梅举着刚完成的第五幅牡丹画笑言:“跨城养老还能学国画,这样的日子太舒心!”这个藏着“双城温情”的场景,正是来安以创新破界、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生动体现。临溪社区与南京一河之隔,1.6万居民中半数是南京人,半数是在南京工作的务工群体,而这样的“跨省共生”格局,全靠来安打破行政壁垒的创新探索。

从周末到来安乡村享垂钓烧烤、摘新鲜蔬果的休闲时光,到年轻人乘宁滁城际跨省通勤,再到老年人在家门口找南京专家问诊,更到现代化生产车间里“南京研发、来安制造”的产品远销海外,来安正以一系列“可体验、可感知、可触摸”的创新实践,将与南京的“邻城距离”转化为“同城便利”。


民生创新:打破壁垒,让“跨省便利”触手可及

近年来,来安以“交通先行”打通省际脉络。2022年5月,520米长的汊河大桥改扩建通车,一头连接着来安县汊河镇,一头通向南京江北新区顶山街道,彻底告别“老桥拥堵”状况。来安至南京林场地铁站的跨省公交,年发送旅客达146万人次,节假日高峰时一天就能运送上万人次;已运营的宁滁城际铁路安徽段,在来安境内设6座车站,待南京段通车后,从汊河到南京北站仅需10分钟。

“要是没有陈校长的指导,我可能没法在滁州市高中数学优质课评选中获奖。”汊河中学青年教师王斌说。王斌口中的“陈校长”,是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学科教学带头人、金陵中学浦口分校校长陈久贵。2022年,以陈久贵为主持人的数学名师工作室在汊河中学挂牌,两年来他深入课堂一对一指导青年教师,还组织了近20场教学研讨。今年上半年,来安县教育体育局再“发力”,分别与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以及金陵中学、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树人学校等知名高中对接合作,其中东南大学将在来安中学等4所学校建设研究生实践基地。

看病不用跑南京,是来安百姓感受到的又一个“一体化红利”。9月28日上午,在来安县第二人民医院的胸外科门诊,来自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胸外科专家薛栋在此坐诊,患者带着片子前来问诊。“在家门口就能挂到南京专家号,省了不少麻烦。”候诊患者徐先生说。目前,来安县4家县级医院与南京医院建立了合作,其中来安县人民医院和南京中大医院、来安家宁医院和南京鼓楼医院、来安县第二人民医院和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均已实现临床检查结果互认。

从跨省通勤,到家门口的南京名师、名医,来安县正把一体化发展的“大战略”,变成老百姓“摸得着的小幸福”。

农旅创新:场景融合,激活乡村振兴新活力

“这趟周末游值了!”来自南京的游客李女士在三城镇龙虾小镇,一边吃着烧烤,一边向同行朋友分享体验。每到周末或节假日,像她这样从南京、滁州赶来的游客络绎不绝,龙虾小镇的垂钓区、烧烤区、露营地满是热闹烟火气。

作为与南京浦口相邻的县城,来安县近年来深挖“农业+文化+旅游”融合潜力,让田间地头变景区、特色农产品成“爆品”。在三城镇,万亩稻虾养殖基地不仅是“粮袋子”“菜篮子”,更成了文旅融合的“聚宝盆”。这里创新推出“稻虾共作+旅游”模式,龙虾小镇已连续举办四届龙虾美食消费季,游客既能在专业竞技钓鱼基地体验垂钓乐趣,也能认领共享菜园当“都市农夫”,还能在体验区玩“坦克大战”。下一步,小镇将依托700余口池塘构成的水乡湿地,打造滨水景观带和骑行驿站,让田园乐趣再升级。

同样热闹的还有张山镇。在滁州市滁谷食品有限公司的电商直播间,主播推介着芝麻油,这家从家庭作坊起步的企业带动200余名村民就业,年帮销当地农产品近3万公斤,日订单量稳定在5000单左右。仰山村的桃文化旅游节已连续举办十四届,从最初“一季赏花”的短期经济,拓展成“全年有收益”的常年经济。农百鲜家庭农场里,“90后”农场主杨超正忙着接待采摘无花果的游客,其经营的700亩果园通过“线上直播+线下采摘”,2024年纯收益达60万元,成了乡村振兴的“青年样板”。

为让游客“来得爽、玩得爽”,来安县持续补短板、优服务,打通32.6公里北部旅游环线,串联起北部山区的旅游景点;投资1.08亿元建成池杉湖路桥及西延道路,解决南京游客到池杉湖湿地公园绕行的问题。今年,来安将投放50万元乡村文旅消费券,覆盖景区门票、民宿住宿等,截至目前已带动乡村旅游消费超80万元,杠杆效应达1:5。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来安乡村旅游已累计引流超100万人次,带动农产品销售、餐饮住宿等消费超亿元,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文旅饭”。

而农旅融合的活力,不仅停留在“玩得尽兴”的场景体验,更扎根于“产得优质、卖得顺畅”的产业支撑。在张山镇桃花村荒地组蔬菜基地,藤蔓上挂满当季丝瓜,种植户张庆洲的话透着十足底气:“种多少卖多少,早上采,中午就到南京众彩市场。”作为南京“菜篮子”供应基地,这里到南京的车程不到1小时,每天5万公斤新鲜蔬菜跨省直达。农产品的价值升级还在持续加码。今年2月,位于来安县经开区的太阳谷食品(安徽)有限公司追加投资布局,启动总投资10亿元的绿色食品深加工及新型环保智能冷库一体化项目,预计达产后年产值可达14.5亿元。该项目让来安农产品加工从“新鲜直供”向“品牌化、多元化”转型,既丰富了农旅消费的产品供给,也为乡村产业延伸了增收链条。


科技创新:“研发+制造”,构建产业升级强引擎

在安徽金元素复合材料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一块块厚度均匀的金属板从生产线缓缓送出,即将发往20公里外的南钢进行后续轧制。“今年开年就满产满销,9月9日通车的常泰长江大桥,在建造中就使用了我们生产的金属复合材料。”该公司总经理助理王军介绍。作为南钢的控股子公司,位于来安经济开发区的金元素在国内金属复合板细分市场占有率达40%。依托总部技术支持、自有研发工作室,前不久刚下线的核电安注箱复合材料板,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技术空白。

在来安,像金元素这样靠科技创新扎根南京都市圈、抢占市场高地的企业不在少数。滁州捷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内,全自动智能制造生产线高效运转,物流机器人来回穿梭,光伏电池片接续下线。“我们有35条生产线,日产能超700万片电池片,2024年营收60.56亿元,海外出口逆势增长110%,连续三年蝉联全球N型电池出货量第一。”该公司研发负责人介绍。

安徽盛世高科轨道装备有限公司的车间同样忙碌,机械臂有序作业,工人们各司其职。“我们为南京提供经济又稳定的供应链,南京为我们带来订单和技术。”该公司总经理许智介绍,作为南京浦镇科技实业全资子公司,他们专业生产轨道机车车辆的高端核心装备和关键零部件,与南京龙头企业的“订单—供应链”循环,让“南京研发、来安制造”的协作模式成为现实。

科技创新的“加速度”,离不开政策与服务的“助推力”。来安县科技局数据显示,近三年,该县高新技术企业从114家增至180家,2024年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达9.79亿元;累计促成优耐德管道、卡思普等企业与东南大学等高校签订77项产学研协议,引进40余名“科技副总”;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签订技术转移服务协议,组建安徽空天装备研究院,发布南航65项先进技术成果;还探索深化科技金融政策,帮助25家企业获得近1.5亿元贷款。


眼下,滁州(汊河)港的码头上,4个1000吨级泊位上,货物有序装卸着,这里每天都有4000吨—6000吨矿建材料运往南京北站;滁河清流河航运开发工程加快推进,建成后将成为连接苏皖的水运新通道。“我们要把来安打造成南京都市圈的‘科创后花园’和‘产业配套地’。”来安县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重点引进与南京产业链配套的新能源、智能装备项目,进一步深化“南京研发、来安制造”的产业协同格局,加速推动南京科创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通讯员 聂飞 吕华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刘丽媛

校对 胡妍璐